-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1B1怀旧的剧评-第十届华文戏剧节
莫
懷舊的劇評,未來的讀者
-近年澳門劇場評論的推廣、培訓與交流
「當代的懷舊,與其說是關係到過去,不如說關係到迅速消失的現在。」
~ 斯維特蘭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而「澳門劇評的主要撰稿人多為戲劇之業餘愛好者,他們沒有條件對戲劇作專門的研究與批評。」,甚至指出「澳門的評論氣氛與一個社會的學術、文學氣氛和文化底蘊有很大關係,大環境裡沒有這個氛圍,根本無可能有人執筆寫,沒有人和他對話,寫了出來有沒有人看也讓人懷疑。」90年代以來,澳門劇場創作愈趨多元,愈需要新的觀點導引和評論,藝術生態中對藝評人的需求便日益增加,報章上更出了每天見報的戲劇專欄;大學裡的劇場青年自辦劇場刊物,嘗試統計每年演出資料,可算是澳門劇場評論的一段黃金時代。可是澳門業餘戲劇發展隨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而轉趨暗淡,每天見報的劇場評論專欄於2001年結束,劇場刊物停刊,澳門戲劇評論可說是一落千丈。期間報刊上偶爾會出現零星的評論文章,亦有團體舉辦過相關工作坊、出版過評論刊物,但始終沒引起劇場界的太大反應。《澳門日報》的「文化演藝版」創刋提供了較寬廣的發表空間、澳門文化中心的「藝文寫作及演藝評論技巧工作坊」培訓了一些非行內人背景的劇評新手;另一方面,澳門劇場文化學會的《劇場·閱讀》季刊於6月創刊,並開始每年以「澳門藝穗節」(後改名為「澳門城市藝穗節」)策辦「駐節藝評人計劃」,從中進行與各地華文劇評人之間的交流2013年澳門劇場文化學會發起「升評運動」劇評培訓及推廣計劃,劇場評論在澳門展現一股新氣象。跟90年代的劇評發展比較,此時期以劇場活動經驗的劇評寫作者為主,他們本身可能有著文學、傳播、社會、公共行政等專業背景,日常從事媒體、教育文化行政者居多;個人自發書寫,轉型為藝術節或團體課程、計劃下催生;發表評論的園地從報章、期刊,漸漸轉移到網絡平台;除了發表評論文章,還出現了大量以藝評人為主要對象的培訓計劃、海外交流活動、專題講座和座談會等。2009年恢復的駐節藝評人計畫,由劇場文化學會籌畫,好幾年都與每周看戲俱樂部合作,台灣評論人連續待上一星期或半個月,走路看戲寫戲,香港IATC(國際演藝家評論協會香港分會)負責組織的香港評論群,每逢周末都有不同的評論人搭船而來,也有來自上海的評論人。」如果說澳門劇評活動掀動了一點點「華語劇評界天空的微妙變化,我寧願直認那其實是對於自身滯後的焦慮,才突然讓人覺得我們進取。上文中所提及的幾項有關澳門劇場文化學會籌畫的劇評交流活動,正正從這種焦慮中誕生的,成為演出以外,澳門另一種跟各地華文戲劇界的互動軌跡。
劇評,對演出的「懷舊」
?澳門人口密度雖高,但也不過六十三萬人,看表演藝術的人是小衆中的小衆,看完演出會再去讀劇評的人更是小衆中的小小衆,更何況並不是每個演出都有人寫評論,觀衆也沒法像追看連載小說、電視劇那麼熱切期待。但完成創作只是整個迴環運作的前半,藝評再及進一步的教育、資料整存和研究是後半,藝評恰恰不是『結果』而是『開始』,是為未來的創作鋪墊出發展、深化、突破和超越的基礎」,「理想中的評論,並非為了針對創作者『這一個作品』去寫,而是為了創作者『下一個作品』提出備忘」博伊姆劇場演出是個不可重返的現場,評論則是一種對過去的論述。對於不在場的觀眾,或者曾經在場的失憶者而言,劇場演出是一種只能通過他人論述的想像與懷舊。劇評也可以說是對演出的「懷舊」,於是它還存在著一種「未來的讀者」。
台北藝術大學講師于善祿認為「劇評是在為戲劇史的書寫做準備。」然而,「歷史」的書寫也是有可疑的,因為「歷史乃論述過去,但絕不等於過去。」更何況「藝評以撰述者為中心,向各式各樣不同的藝術形式伸展出溝通的觸鬚,其接觸的,往往只是一個觀點下的點線面,一篇藝評並無法代表一件作品,或是等於藝術家的發言人,其工作,實際上是主觀之見與藝術作品進行溝通與對話,並且記錄下自己觀讀的經驗,理性的,或是感性的,將之傳述給一般讀者。」或者,更準確地說,評論所書寫的是一種劇場的「接受史」,相對於演出單位本身的文宣、圖像紀錄,評論反映了此時此地,觀眾對同一個作品的接受與回應。
劇評缺席的焦慮
隨著近年澳門經濟起飛,劇場轉向專、職業發展,演出量大增,「澳門的演藝舞台活動千姿百態,萬花紛陳,媒體要逐一報道已不易,現時澳門投身演藝評論寫作的人才,及澳門的文字媒體所能提供的評論空間,雖已較過往有所增加,但仍遠遠落後於演藝舞台活動的發展速度。」澳門尚無藝術大學,大學裡也無戲劇系,而文字創作、閱讀的風氣仍有待提高,加上很多人為了維持「和諧」氣氛而對言論作自我審查,於是澳門藝術評論仍然是一種有待發展的「次文類」 。由官方機構所主導的評論培訓,八九十年代演藝學院的戲劇導師課程、導演入門課程中,含有部份相關課時;2001年由民政總署主辦的「澳門藝穗節」邀請國際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