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基础上编.ppt

  1. 1、本文档共1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科学基础上编

导语 学习重点 学习社会科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社会科学基础的内容 社会科学基础框架结构 一、学习社会科学的必要性 1:同是树,为何差距这么大? 北山路下月要修缮 届时可能单向通行 梧桐一棵都不会“挪窝”(2010年2月19日杭州) 2:大学生伤熊事件 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大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是否成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泼在了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熊的身上和嘴里,造成3只狗熊、1只马来熊和1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从媒体现在提供的信息看,刘海洋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把所有的希望、尊严都寄托在他身上。妈妈对他管得很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有规定。他没有任性,没有自我意识,从小连与别人打架的事都没有。 刘海洋至今只为自己决定过两件事,一件是考大学时,他要求报考生物专业,但这个自我意识最终屈从了母亲的意志。第二件事就是拿熊做试验。 思考: 1、试分析刘海洋伤熊行为的原因。 2、刘海洋是否存在心理异常?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3、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认识学生的成长? 4、“刘海洋伤熊事件”反映了当前教育存在哪些方面问题? 5、分析“刘海洋伤熊事件”对于当前教育的启示。 3:我国人文教育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文科学生比例:8.9% 全世界1000万人口以上的50个国家中,文科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比重(1977年) “功利化”的教育 教育失去了精神的向度,失去了灵魂的归宿       机械和单调、封闭和禁锢、平庸和乏味  教育工作者充满了精神的疲软和世俗的屈服   4:现代人文世界支离破碎、日益萎缩 我们所经历的社会是一个比较富裕但是无论如何却不能算是幸福的社会,我们所过的是一种整天忙碌但却不知道为何忙碌的生活,我们所获得的是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和权利但却从开始内心里就懒于应用它们,我们所体验的是一种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却因此越来越冒险甚至疯狂的感觉。当意义失落的时候,人们如何为自己的价值与价值生活提供依据?没有合理依据的价值及价值生活是社会世界种种病态和荒谬的总根源。 人文素养的缺失需要教育冲锋在前 某校小学生填家庭情况表:家庭出身 明朝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伊波尔:处于一个新的千年来临之际, 我们对于美国最为基础的教育——小学作出新的承诺:悠悠万 事,以此为大。 美国教育专家布劳迪:只有小学教师不可以享受这样一种特 权——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而又可以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 结论:一个小学教师应当成为用自己的人格、智慧和能力为每 一位学生发展服务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社会科学基础的框架 二、社会科学基础的框架 (一)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1、社会科学的基本内涵——第一章 2、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第二章 3、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章 (二)社会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0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概况 和主要特点——第四章 2、介绍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突破性发 展的主要学科:哲学、历史学、文艺学 的新发展——第五章(即下编第一章) 3、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的发展对社会科学的影响——第六章(即下编第二章) 4、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的迅速发展根源于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七章(即下编第三章) 5、语言学、心理学、地理学的扩展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第八章(即下编第四章) 第一章 社会科学概说 第一节、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 一、社会科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目的 1.什么是科学? 1)、探源“科学”: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的“scientia”,原意为“知识”、“学问”。日本科学启蒙大学者福泽瑜吉借用汉字将“science”译为“科学”。 汉语“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宋代陈亮 《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近代“科学”一词,最早由康有为于1893年从日本引入中国。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