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象之意和境之味中国诗学中的意境论,从古到今,注重“意”、注意“意”对“境”和“象”的统帅作用的多一些,对于“象”和“境”,对于“境”、“象”在“意”的触发、形成以及表达上面的作用,不少的论者在很多时候则有些忽视、轻视。书法、绘画、音乐和诗文中,那些“意到笔不到”的作品受到赏识、称誉,而同时每有“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的说法,对文本中客观事物情境的逼真再现给以嗤笑。这一点值得我们重新探讨。在讲意境的时候,我先要说说,对于文学创作,写“境”、写“象”的必要和重要。 文艺家再现客观世界,描写社会生活或者描绘自然景物,应该有什么样的要求?《文心雕龙?物色》有一段话说:“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现代有些研究者认为,这段话是对六朝文学的形式主义倾向的批评,而且认为这种批评是十分正确、恰当的。这种理解,在我看来,还可以斟酌、商量。刘勰对六朝文学是有所不满,但是,文学描写“曲写毫芥”,用语言文字咏物能够做到“如印之印泥”,能够做到“密附”,不能说一定就是弊病,而很可能是文学家能力的表现。山水诗、山水画之状物,仅仅做到形似当然是不够的,但不能说“形似”就不好,否则,难道说,文学艺术要形不似才好?刘勰没有这样的意思,这不是中国古代诗学家的主张。只是,诗学家中的一些人,对境和象的细致描写,确实是不太欣赏、不太赞成,由此带来一些偏颇。文学、美术创作的训练,第一步是要有素描的功夫,素描的第一步就要形似。没有形似,哪能有神似?“意境”、“意象”,首先要有“境”、有“象”,作品中的境和象,要切合实际事物的境和象,不然一切无从谈起。 从《诗经》的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历经漫长的探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再现对象的形貌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其中的变化意味着诗学观念的转折和进步。以景物描写为例,《诗经》里写得很出色的如《小雅?采薇》的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世说新语?文学》记载,谢安考问他家中的后辈们,《诗经》里哪个句段文字最漂亮?谢玄回答说,就是《采薇》的这一段。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谢安、谢玄应该就是从寓深情于实景这一点,来肯定《采薇》的。又如《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明代王鏊在《震泽长语》里说:“余读《诗》至……《黍离》等篇,有言外无穷之感,后世唯唐人诗尚或有此意。如‘薛王沉醉寿王醒’(李商隐《龙池》),不涉讥刺而讥刺之意溢于言外;‘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咏瓜渡》),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菩提寺凝碧池》),不言亡国而亡国之意溢于言外;‘溪水悠悠春自来’(刘禹锡《伤愚溪》),不言怀友而怀友之意溢于言外;‘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意溢于言外———得风人之旨矣!”“风人之旨”,指的是《诗经》开创的处理意和境的关系的传统,这个传统的核心要义是:以“不言”而使得读者更能领会其所欲言,以“不写”使得读者更能想像其所欲写。“不言”的是情和意,把情和意放在景的描写中间了。方玉润评《黍离》,说它“一往情深,低徊无限。此专以描摹虚神擅长”。意在言外,也可以说是意在境外、意在象外。对于境和象,包括外物的境和象以及作者心理的情状、过程,作者内心世界的境和象,都要不言或少言,而追求的是“描摹虚神”。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概括这种手法时说:“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这是古代文艺家所尽力追求的,是得到历来诗学家赞赏的。 这种表现方法很有特点、很有韵味,但是,事物、对象的“貌”是不是“无遗”呢?那就不一定了。对象,景物的“貌”,诗人心理、情感的“貌”,在这些诗里,常常朦胧隐约,常常是藏身在背后,不以真实面貌示人。直到明清之际,王夫之还是说,“‘庭燎有辉’(《诗经?庭燎》),乡晨之景,莫妙于此。晨色渐明,赤光杂烟而叆叇,但以“有辉”二字写之。唐人除夕诗‘殿庭银烛上熏天’(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之句,写除夕之景,与此仿佛,而简至不逮远矣。‘花迎剑佩’四字,差为晓色朦胧传神,而又云‘星初落’,则痕迹露尽————益叹《三百篇》之不可及也!”说唐诗对景物的描写详细了,因而不如《诗经》,希望文学描写停留在“简至”的阶段。他又在《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