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医学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医学论文

中药外敷治疗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体会 作者:张丽娟,隋淑彦 作者单位:(即墨市中医医院,山东 即墨 266200   【关键词】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中药外敷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的上升,手术引起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也明显增加,其中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较为常见,影响了产妇术后的健康。本院近4年共收治剖宫产后并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20例,通过应用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5年2月-2009年3月,本院共收治剖宫产后并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20例,年龄24~39岁,孕周34~42周,孕次1~3次。剖宫产指征: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9例,胎膜早破并宫腔感染2例,子痫前期重度7例,胎盘早剥1例,前置胎盘1例。18例患者体温在37.5~38 之间,2例体温高达38.5 。所有患者均作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90 g/L者13例;白细胞14×109/L,中性粒细胞80%者3例。   2 诊断标准   剖宫产术后第3~5日,切口局部有淡黄色渗出液,挤压切口可见有淡黄色渗液并可见漂浮的脂肪滴。切口愈合不良,无红肿,部分患者局部有硬结,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迹象。腹部切口渗出液涂片检查可见大量的脂肪滴。B超检查发现腹部切口处低回声或无回声液状暗区,提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3 治疗方法   将大黄研磨成细粉状,与芒硝按13比例,即大黄粉100 g、芒硝300 g均匀混合后装入干净棉布袋内(布袋宽度为2.5 cm,长度与切口长度适当)备用,切口周围皮肤常规消毒后,覆盖6层的无菌纱布,再将上述布袋覆盖于纱布上;根据渗出量多少每日更换敷料1~2次,直至切口愈合。   4 结果   20例患者中,19例治疗12 d内切口愈合良好出院。1例因持续渗液较多给予局部拆掉1根线后,放置引流条同时配用上述中药外敷治疗15 d后切口愈合出院。   5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切口常见并发症,常见于肥胖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孕妇腹壁脂肪层厚且柔软,弹性差,浅筋膜层脂肪厚,血供差;机械性损伤,如用力钳夹、临床上电刀的不正确使用等,从而使脂肪组织受损、缺血坏死[1];切口缝合技术欠佳,如缝合过紧过密影响血供引起缺血坏死或缝合不严密、遗留死腔;妊娠期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贫血、低蛋白血症、组织水肿等,可使本身血运差的脂肪组织的血运循环进一步发生障碍。上述所述原因均可使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切口脂肪液化治疗需行扩创、引流、换药及应用抗生素[2],但疗程长,一般需15~20 d。   本观察结果显示,通过中药外敷治疗脂肪液化手术切口可以避免切口的敞开,缩短了切口愈合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作用;芒硝具有软坚、清火、消肿、吸湿之功效。两者协同外敷,可通过改善微循环,使血流加速,毛细血管开放,增加局部血流量,从而加快了切口的愈合。观察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提示该方法安全可靠,且操作方便。   【参考文献】   [1] 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附95 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0(11):680.   [2] 黎介寿.围手术期处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19. 中药柴胡入脾肺二经探讨  作者:卢素红1,刘菊妍2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 2.广州医药集团,广东 广州 510130)   【关键词】 柴胡; 归经; 脾经; 肺经   中药柴胡是临床常用解表药,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的功效。主治:少阳证,外感发热;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疟疾等。现有的中药类辞书大多将柴胡归属于肝、胆二经,难以全面地解释其归类、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通过查阅古今文献,认为柴胡还可归于脾、肺二经,有利于全面解释其属于发散风热药及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之功效。   1 柴胡归经源流   宋之前的本草书籍,仅提及性味而均未涉及归经,至金元时期张元素创立了药物归经论及引经报使学说,经明清诸多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成为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之一。张元素在《珍珠囊》中首载柴胡的归经:“柴胡,少阳厥阴行经药也。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手厥阴心包络。”《本草择要纲目》:“柴胡,行手足少阳,以黄芩为佐,行手足厥阴,以黄连为佐。”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二载:“柴胡,手足少阳表里四经之药也。”均认为柴胡的归经为肝、胆、三焦、心包。   明代李中梓《本草徵要》中载:“柴胡…入肝胆二经……理肝胆,善和解。”并未提及三焦及心包络。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中载:“柴胡,行足少阳经、厥阴经。”严西亭等的《得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