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诚”范畴的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诚”范畴的发展

儒家“诚”范畴的发展 分类:大学学报 作者:鲁 芳 字数:2886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6期 摘 要:儒家的“诚”范畴自其产生后,在宋明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如何贯穿“天道”、“人性”作了具体的阐释;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的道德内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种发展使“诚”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完整。   关键词:儒家;“诚”;天道;人性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7)06-0026-04      “诚”自其产生始就是一个标志“天人合一”的范畴。中庸首次提出“诚”的概念,就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对此作了发展。孟子认为作为“人之道”的“诚”表现为“思诚”,因为要实现“人之道”就务必发挥“心”之官“思”的作用,故孟子言:“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可见,“诚”作为标志“天人合一”的范畴在早期儒家理论中就已基本定型,但是,“诚”作为标志“天人合一”的范畴,是如何贯通天人的?“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它包含着什么样的道德要求?早期儒家并没有作出回答。这为“诚”范畴在宋明时期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一、“诚”作为标志“天人合一”范畴的发展      宋明理学家们仍然沿袭了《中庸》关于“诚”的一些基本观点,认为“诚”既是“天之道”,也是“人之性”,只是他们各自从自己的立场对“诚是如何贯通天人的”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使早期儒家对“诚”的论述更加圆融。一般而言,他们都认为“诚”对天人的贯通是通过“性即理(道)”这一命题来实现的。尽管他们对“理(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还是精神存在,是一种客观精神还是一种主观精神,存有争论,但在理(道)与性的基本关系问题上,观点却大体一致。   首先,诚是“天之道”。儒学发展至宋明时期,“天”的人格神意味已经消散迨尽,而在先秦儒家那里就已经萌芽的伦理之天正逐渐为宋明理学家们所继承,天的伦理意味日益变浓。宋明理学又称道学,“道”在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个本体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功能范畴,具有发育流行的意思,如二程曾说:“道则自然生万物,今夫春生夏长了一番,皆是道之生,后来生长。不可道却将既生之气,后来却要生长。道则自然生生不息。”当我们说“诚”是天之道时,主要就是从“道”的这一涵义而言的。天道,即天的发育流行,本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理学家们却将“天”生生不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按规律流转这种自然属性称为“诚”,使之具有了伦理屑性,伦理化了。对这层意思表述得最为清楚的要数陈淳,他说:“诚字本就天道论,‘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只是一个诚。天道流行,自古及今,无一毫之妄。暑往则寒来。日往则月来,春生了便夏长,秋杀了便冬藏,元亨利贞,终始循环,万古常如此,皆是真实道理为之主宰。如天行一日一夜,一周而又过一度,与日月星辰之运行躔度,万古不差,皆是真实道理如此。又就果木观之,甜者万古甜,苦者万古苦,青者万古常青,白者万古常白,红者万古常红,紫者万古常紫,圆者万古常圆,缺者万古常缺,一花一叶,文缕相等对,万古常然,无一毫差错,便待人力十分安排撰造来,终不相似,都是真实道理,自然而然。”可见,天道即诚,诚即天道,这在宋明时期已基本成为共识。   其次,诚也是人之性。儒家从来不离人而说天,说天最终都要落脚于说人。“诚”论亦是如此:“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所以他们在讲“诚”是天道之实然之后,又讲“诚”也体现于人性之中,是人性之本然。有人间二程:“何谓诚?”二程回答说:“自性言之为诚”,然“诚”与“道”,“其实一也”。朱熹对“性”与“诚”的关系也有论述,他说:“性是实,诚是虚;性是理底名,诚是好处底名。性,譬如这扇子相似;诚,譬则这扇子做得好。”尽管他在这里是意欲指出“性”与“诚”的区别,即“性”是实体。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诚”则是对“性”这一实体的质量评估,是“性”的优良属性,但是也毕竟表达出了“诚不寓性”的思想。可见,就总体而论,“性”就是“诚”,而“诚”也就是“性”。   那么,作为“天之道”的诚和作为“人之性”的诚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呢?宋明理学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将“诚”的地位抬高,使之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再将人性视为是对宇宙本体的禀赋,从而在宇宙本体和人性之间划上了等号,于是,禀赋于天的人性必然也将天道之诚禀赋于自身。当然,对于这个一般过程,不同的理学家有不同的演绎。   周敦赜以太极为宇宙本体,太极一动一静而生阴阳、五行、男女直至万物。太极也是“纯粹至替”的伦理道德之本——“诚”的来源:“‘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诚”因其来源于太极,因此也具有“寂然不动”、静无而动有的特征,也具有本体的意义。当乾元(太极)派生万物之时,作为太极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