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特征和文化精神-忧患精神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表现形态,支撑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也必然支撑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繁荣。诗歌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典文学的精华。古代诗歌的天空,群星璀璨;古代诗歌的文本,倾诉千年。古代诗歌因为“风光”,所以引人入胜;因为“无限”,所以拙笔难描。但有一点可以坚信:人对精神的追求是永恒的,文学对精神的追求也是永恒的。这种永恒,既是文学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民族进步的动力。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文明的神圣象征,中国之所以被称为诗国,足以说明诗歌在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诗歌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机体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作用,它甚至不仅仅是属于文学艺术,它还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它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等。古代诗歌对近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先人的创作中我们领悟并发扬了文学创作中可贵的精神。
一、诗歌中的忧患精神
中庸平和、过犹不及的儒家信条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中和之美。中和精神的深层意蕴则在于忧患精神。忧患是诗人良知、道义、情感等的综合体现,是诗人绝不向现实妥协的价值观借诗体的凝聚升华。
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北朝乐府民歌的“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寸断”,鲍照的“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自流”等,都是说不尽的忧患。
忧患精神是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而不仅仅局限于小我的范围。又由于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要生存发展,就不得不面对来自主客观的种种矛盾。忧患的心理基础是防患、救患,然而很多患难是防不胜防的,了却此事,又生彼事,所以忧患精神实际上又是一种悲剧意识的体现。
二、忧患的本质是一种苍凉
古代诗歌的发展一直贯穿着悲凉忧愁的情愫,体现着诗人内心炙热的忧患精神,那种忧患,即使你妄图用儒道思想来稀释和冲淡,也只能是徒劳,只能是一种企望解脱忧患的天真。故几多沉浮后的苏轼终于唱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壮心落落的辛弃疾也不免“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其实,忧患的本质仍然是一种驱不散的苍凉啊。
下面我将具体剖析忧患精神在古代诗歌中的体现以及对近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1.哀
诗人哀民生之须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哀生不逢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哀世事多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哀身不由己:“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古从军行》)。
伴随历史前进的步伐,社会在进步,思想在转变,但是文学对于忧患精神的追求却从未消逝,并非文学工作者刻意而为之,只是一种精神已经神扎在那儿,岿然不动。只需信手拈来,它就清楚明白地体现在作品中,待读者去细细品味那份忧患精神,那份难言的“哀”。
2.伤
诗人伤国事之艰危:“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伤生活之辛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伤亲友之亡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伤草木之凋零:“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多愁伤感既是诗人的特性,又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特征。
近代文坛上不少的作家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悲伤的情绪,如古代诗歌一样,国事、生活、亲情、自然都可以是作家酝酿其伤的源。近代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受各种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影响的作家们,相近者组成不同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主张,雨丝社、未名社、浅草社的创作都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其作品朴实中带有悲凉。但是总归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革命文学的先锋,在与政治挂钩的前提下,文学或多或少会对社会现实产生一定程度地抨击,流露出些许的伤感情怀,借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实现文学革命的价值,当然,更表现出文学作品的多功能性。鲁迅先生有语形容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用此来形容近代文学的所谓“伤”又何尝不可呢?
以近代文坛的大家巴金为例,他主要经历了30年代和40年代两个阶段的创作时期,前期以《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为代表,它的基调在于对革命、反抗的呼唤,后期创作作品题材、主题都发生了变化,主要以《寒夜》为代表,在于表现对旧社会的批判。我想说,不论其创作风格怎么变化,巴金那份关注国家、牵挂社会的心总是没有改变的。通过作品写人生,将社会生活浓缩反映到作品中,表现那份深深的忧患,悠悠的伤逝。
巴金乃至近代文学创作的伤,并非是失望,用伤的心境去言说,是渴望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