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谷贺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6、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国家统一 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D.缓和美国的敌对关系 C 7、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 B、(1)(2)(4) C、(1)(2)(3) D、(2)(3)(4) B “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感悟伟人 “毛主席真幸运,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我要是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就好了。”? ——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加诺 ——肯尼迪夫人杰奎琳 “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 苏联前外交部长莫洛托夫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楷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的化身,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典范、是人民的好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更多的人说 * * * * * * * “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三大政策的指引下,新中国艰难突出重围,取得一些重大成就。 * *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49——1955) 授课:南师大附校 谷贺玲 什么是外交? 外交(diplomacy):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阅读思考: 新中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如何认识这些外交方针政策? 建国初期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的外交成就? 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有什么重大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1、新中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建国初期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的外交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治上独立自主。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与主权,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 旗帜鲜明地站在 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维护独立与主权 交往中不至于被孤立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形势 苏 美 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十字路口 —— 一边倒 中国为什么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 1949年4月,国民党政府远迁广州,美国大使馆却稳坐南京。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提出,美国政府准备向共产党政府提供四十亿美圆贷款,以示友好。毛泽东发表《别了,司徒雷登》,批判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美国虽推出“灵活”政策,但又始终不愿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终将中共推向与苏结盟的“一边倒”轨道。 1949年6月刘少奇秘密访苏,斯大林极其热情地接待了他,几乎答应了他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为了表明中共与苏联结盟的决心,毛泽东接到刘少奇的报告后,于6月30日决定公开发表“一边倒”的声明。 ——沈志华《把断裂的历史链条连接起来》 聪明的你,从中找到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原因了吗? 毛泽东访问苏联以后,美国当局担心中苏结成同盟调整了策略。其策略之一就是有意让中共占领台湾,以换取中国对苏联疏远。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美国对福摩萨(台湾)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