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ppt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

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 李 谷 周 晖 丁如一 世间的善与恶往往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泾渭分明。自我标榜的“道德模范”可能因一念之差犯下滔天大罪; 作恶多端的坏蛋其内心或许也藏着一双天使的翅膀。 与道德有关的行为历史会影响人们未来的道德行为(Zhong, Liljenquist, Cain, 2009)。 理论回顾 道德自我调节:人们会根据自身理想的道德概念调整行为; 当个人即时的道德知觉与理想的道德概念不符时,人们会增加道德行为或减少不道德行为(Sachdeva, Iliev, Medin, 2009)。 道德自我调节过程主要包含两个部分, 一是理想的道德自我形象, 二是实际的道德自我知觉。 理想的道德自我形象是个人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内化程度, 决定了这个人在道德方面想要达成的目标; 而实际的道德自我知觉体现的是个人对自身道德形象的实时评估, 其高低受到过往的道德行为的影响。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Janoff-Bulman, Sheikh 和 Hepp(2009)认为, 基于道德自我调节的方式, 可以 划 分 出 两 种 不 同 的 道 德 , 即 禁 止 性 道 德(proscriptive morality) 和 指定性 道德 (prescriptive morality)。禁止性道德偏重负性结果, 遵从躲避机制, 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做什么; 而指定性道德偏重正性结果, 遵从趋向机制, 强调我们应该做什么。 道德自我调节在这两个范畴的作用是不对称的,比起“趋利”动机, 人们的“避害”动机更为强烈(Janoff-Bulman et al., 2009)。 由此推测, 相比指定性道德范畴, 在禁止性道德范畴里, 我们更不容易观察到道德许可效应, 而更容易观察到道德净化效应(因为人们往往不愿意主动做出不道德行为)。 假设: H3:在禁止性道德范畴(作弊)的实验中, 道德许可效应会更难观察到。 研究一:道德自我调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华南地区某高校心理学课程学生 155 名(男54 名, 女 101 名)。 采用三因素实验设计。 自变量为道德同一性启动的 3 个不同水平, 分别抄写正性特质、负性特质和中性词语。 因变量为被试在启动后表现出的捐助行为。 实验由两名装作互不相识的研究者共同完成。 在某心理学课程即将下课时, 该课程教师首先介绍研究者甲进入教室, 请学生自愿完成“一项记忆实验的前测”。研究者甲安排学生隔列坐好, “以便大家能独立完成, 保证实验的有效性”。 随后, 随机分发三类启动材料, 并提醒大家在写故事的时候尽量回忆这些词语和自己生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并给出了一个例子供被试参考。 学生完成后, 研究者甲宣布“研究结束”, 收上材料后离开教室。 过几分钟, 研究者乙进入课室, 向被试介绍自己为“**大学爱心助学同盟”的成员, 正在为贫困地区的学生募集资金。为了确保被试信任募集资金的有效性, 研究者乙向被试发放了介绍材料, 并请被试先把他们想捐助的金额写在材料上, 明天再来收取现金。 收集完材料后, 研究者乙澄清实验目的。 结果和讨论 正式分析前, 我们先删除了各组内 z 分数大于3.29 (α = 0.001, 双边检验)的极端数据以满足方差分析(ANOVA)的前提假设。 结果显示, 不同启动条件对捐助金额的影响显著, F(2,150) = 3.12, p = 0.047, η2= 0.04。 (Fisher’s LSD)进一步表明: 正性特质启动组拟捐助金额(M = 8.17, SD = 14.39, n = 59)显著高于中性词语启动组(M = 2.62, SD = 5.09, n = 52),p = 0.014, 而负性特质启动组(M = 6.31, SD = 13.57,n = 42)和中性词语启动组没有显著差异, p = 0.133, 负性特质启动组和正性特质启动组也没有显著差异, p = 0.436。 本研究中负性特质启动组被试与中性词语启动组被试捐助金额没有差异,即并没有发现道德净化效应。并且,本研究中正性特质启动组捐助要显著多于中性词语启动组,这与道德许可效应的预期完全相反。 研究二:道德自我调节对违规行为的影响 华南地区某著名高校心理学通识课程学生96名(男36 名, 女51 名, 9 人性别不详)。 采用三因素实验设计。 自变量为道德同一性启动的 3 个不同水平, 分别抄写正性特质、负性特质和中性词语。 因变量为被试在启动后表现出的考试作弊行为(包括考试作弊的组内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本研究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下进行。 第一节课,学生参加了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