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钩端螺旋体病8
螺旋体感染 回归热 鼠咬热 梅毒 雅司病 莱姆病 钩端螺旋体病 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钩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其主要传染源,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钩体通过皮肤侵入体内成钩体败血症,表现以急性发热与全身酸痛为主要症状,重者可并发肺出血、黄疸出血、肾功能衰竭或脑膜脑炎,甚至死亡。 简史 钩体病已有百余年历史。1886年外耳(Weil)首次报告一种流行性出血热黄疸病,称外耳病,后被证实为黄疸型钩体病。1888年俄国临床医学家瓦西里耶夫详尽地描写了本病的临床特点。1915年日本人稻田证实了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螺旋体,1917年野口作了系统研究,获得了纯培养,并将外耳病病原体改称为钩体。 钩体病在我国存在已久,农民称之打谷黄、稻瘟病。祖国医学将其列入温热病范畴。1939年汤泽光在广州报道了3例外耳病,1940年钟惠澜等又报道了2例有脑膜炎症状的钩体病人。解放后钟惠澜等在全国各地全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基本查清了钩体病的流行特点和规律,提出有效防治措施。尽管如此,钩体病在我国仍有发病、甚至爆发流行。 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的菌体细长,有12—18个螺旋,长6—20um,两端弯曲成钩状。钩体运动活跃,沿长轴作快速旋转运动。其基本结构是由圆柱形菌体、细长轴丝与微纤毛及透明外膜所组成。圆柱形菌体为一外具细胞壁、内充满原生质的螺旋结构,轴丝是一种运动器官,也是支持结构,外膜具有抗原活性。革兰染色呈阴性,姬姆萨染色呈淡红色,镀银染色呈黑色或褐灰色。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1.储存宿主 多种动物可感染钩体并带菌,成为储存宿主。黄疸出血群钩体的储存宿主主要为黑线姬鼠;波摩那群钩体的主要储存宿主为猪,其次为犬和鼠;犬型钩体的主要储存宿主为犬,其次为猪、牛、狼和鼠类。 2.传染源 主要为野鼠和猪。 (1)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带菌率高,带菌期久。排带钩体的尿于稻田中,农民收割水稻时易受其感染。该鼠带的钩体主要为黄疸出血群,致病力高,毒力强,其次为波摩那群与犬群。 (2)猪:猪分布广,数量多,带菌率高,排菌期长,污染面宽,农民接触机会多。猪带的钩体主要是波摩那群,它的毒力较弱,其临床表现多较轻。其次为犬群与黄疸出血群。 (3)犬:带菌率高,排菌期长,活动面广,污染面宽,也是雨水型和洪水型的重要传染源。 (4)病人:排菌率低,带菌者少,人尿为酸性,不适钩体生存,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二)传播途径 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人与污水接触是本病主要传播方式。带钩体的动物尿排菌,污染周围环境,人接触这些污染物而受感染。侵入途径是通过皮肤,特别是破损的皮肤,其次为粘膜。 1.鼠尿污染 黑线姬鼠排出带钩体尿污染田水、土壤与水稻,农民在收割稻谷时而受感染。鼠尿也可污染池塘、荒地而使人受到感染。 2.暴雨积水 猪圈中带钩体猪尿被暴雨冲溢而积于低洼地区,扩大了传播机会。 3.洪水淹没 猪圈和鼠类栖息处被洪水淹没,钩体污染范围广泛,抗洪人员与当地居民均易感染而发生流行。 4.其他接触 如涉水、游泳、养猪、屠宰,或在阴沟、矿井、战壕、防疫现场与检验室工作都可增加接触感染的机会。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本病普通易感,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但对不同型钩体仍然易感。新入疫区的人员的易感性高而发病多。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以热带、亚热带为最多。我国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东南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较严重。仅西北未发现本病流行。 2.季节分布 主要流行于夏秋季(6—10月),尤以8、9月为高峰。 3.年龄分布 青壮年为主,农村儿童也不少。 4.职业分布 主要为农民与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 5.流行类型及其特点 主要为三个类型,其特征见表。 稻田型 雨水型 洪水型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毒血症 发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