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共合作.ppt
国
共
合
作
目录
第一次国共合作
合作背景、合作原因、合作成果、合作破裂、经验教训、
第二次国共合作
历史背景、坚持原则、重要影响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合作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合作原因
1、在列强的打击下,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2、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4,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
合作成果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
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合作破裂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加剧,特别是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加紧反革命扩张。先是反对迁都革命中心武汉,接着公开亮出反共反革命旗帜,在各地接连制造一系列反革命事件。使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1927年5月,中共虽然召开五大,力图挽回局面,但未能真正解决任何实际问题。7月,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大革命遭到惨败。
经验教训
1、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争,建立党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0月,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历史背景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关键在于形成并基本坚持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结这个时期的战线经验,主要是坚持了四个原则:
求同存异
既统一又独立
既联合又斗争
结合自己力量和外援
坚持原则
1 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同时也为中共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3 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使得外国列强刮目相看。
4虽然抗战辛苦,可是它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重要影响
资料:张晗
郑鑫蕊 吴静
视频:郭雯
制作:陆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