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扶正祛邪 - 长春中医药大学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 针灸的治疗作用广泛。 用“通”、“调”两字来概括。 “通”—— 疏通经络, “调”—— 调和气血、调和阴阳。 (扶正祛邪)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针灸刺激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将其刺激信息传入相应的肢体或脏腑、组织器官,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直接作用于经络与腧穴,通过腧穴和针灸方法实现疏通经络的作用,······。 中医理论中“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的肿胀、疼痛,或麻木、痿软、拘挛或者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 《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由于引起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千金方》:“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针刺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祛风除湿而止痛的作用。 对于气血亏虚、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酸软无力、瘫痪失用,灸疗可以起到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作用。 《灵枢·经脉》所言:“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针灸疏通经络作用就是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 扶正与祛邪与腧穴偏补偏泻的特异性有关,与手法补泻有关,······。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 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免疫机制,正气得复又有利于抗邪。 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灵枢·刺结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终始》也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与针灸方法有关,与补泻手法有关,与部分腧穴偏补偏泻的特异性有关。 针灸临床实践中,针刺补法和艾灸,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久病或虚寒证;针刺泻法和刺血,偏于祛邪,适用于新病、急证和实热证。 腧穴有补虚和泻实的特异性,针灸特异性的穴位,通过补虚泻实,既可以调和人体自身的气血,又可以祛除入侵的病邪,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调和阴阳是在阴阳失衡的功能状态下,使用适当的针灸方法实现的,······。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了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 《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调气之方,必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应泻其有余。而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泻有余的同时,当兼顾不足。 阴虚不能制阳,常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治宜滋阴潜阳,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不能制阴,常呈现阳虚阴盛的阴寒证,治宜补阳消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中求阳即滋阴时兼以补阳,阳中求阴即补阳时兼以滋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指出针灸调和阴阳的具体方法既可以阴证治阴,阳证治阳,而从阴阳互根的角度考虑,又可以采取阴证治阳,阳证治阴之法。 例如,肺阴虚取足三里补土生金;阴血不足之失眠、盗汗取心俞、脾俞、足三里补气生血;肝阳上亢之头目昏痛,取太溪、照海以滋养肾阴;亡阳出现的肢体逆冷等,灸任脉之气海、关元以阴中求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与针刺手法密切相关。《灵枢·终始篇》说:“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