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内固定BO原则.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学内固定BO原则.doc

生物学内固定(BO )概念、原理与方法 1 产生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由AO学派推崇的内固定技术,一直是骨折治疗领域中的经典法则[1]。AO在建立之初,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了骨折治疗的四项原则[2]: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无创操作;早期无痛活动。其核心目的是,通过骨折端的加压固定和解剖结构的重建,消除骨折局部的微动,使骨折达到无骨痂性的一期愈合。如果骨断端出现骨痂,通常认为是固定不稳的征兆,应该尽量避免。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坚强固定可以使关节肌肉尽早进行充分、主动、无痛的活动,而不需借助任何外固定,防止“骨折病”的发生。AO技术历经40余年的发展与普及,现已形成一个从理论、原则、方法到设备、器材的完整体系,成为当今骨折治疗领域中的经典手段之一。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近年来,随着AO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弊端也愈发突出。诸如常发生术后骨不连、感染、固定段骨质疏松和去固定后再骨折等并发症[1]。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AO原则虽然也含有无创操作的内容,但是,为了达到坚强固定和解剖复位的目的,常常以严重损伤骨的血供为代价,无创操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针对上述情况,AO学者对其固定原则的科学性进行反思后认为, AO技术的弊端主要是,过分追求固定系统力学上的稳定性,而未重视骨的生物学特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AO学者Gerber[3]、Palmar[4]等相继提出了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 BO)的新概念,强调骨折治疗要重视骨的生物学特性,不破坏骨生长发育的正常生理环境。其内容主要包括: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的附着;不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关节内骨折仍要求解剖复位;使用低弹性模量的内固定物;减少内固定物与骨皮质之间的接触面积等。不难看出,BO核心宗旨是保护骨的血供。在BO作用下,骨折愈合为典型的二期愈合[5],即骨愈合历经血肿机化、骨痂形成和骨痂塑形等阶段,表现在X线平片上的大量外骨痂生成。与既往AO追求的无骨痂性一期愈合相反,BO认为,骨痂的出现提示骨折愈合出现积极的反应,是一种受欢迎的象征[6]。 2 概念和内涵 迄今为止,BO并未建立一个确定的内涵。其基本概念是,在骨折的复位固定过程中,重视骨的生物学特性,最大限度保护骨折局部的血供,而不骚扰骨的生理环境,使骨折的愈合速度更快,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其概念可以看出,BO的外延较广泛,而内涵则不确定,概而言之,凡能保护骨血供的骨折治疗手段和技术,均可看作BO范畴。因此,从这一点上讲,BO并非是一种理论体系,而只是一种“策略”[4]。BO概念下,骨折愈合并非象既往AO那样追求一期愈合,而是二期愈合,这表明骨的愈合方式并不重要,最短的愈合时间和最好的功能恢复才是目的。另外,从BO的产生背景上看,提出BO这一概念者,正是AO学者本身[3,4],因而BO与AO并不矛盾,前者是对后者的补充和完善。追溯内固定发展的历程, 不难发现,尽管BO这一具体概念出现在20年代的90年代以后,但是BO中的许多技术很早就孕育在AO之中,例如AO小组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无创操作的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当今BO概念的核心,可惜这一观念在当时过分追求固定坚强的情况下,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又如,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imited contact dynamic compress plate,LC-DCP),通常认为属于BO技术,但是早在20年前,AO学者就报告了LC-DCP的使用经验[1]。所以说,用BO这一词来描述AO技术中的变化,只是AO本身为了突出其固定原则的某些改良而已。 3 技术和方法 3.1 间接复位 间接复位最早由AO学者Mast等[7]于1989年提出,其基本原理是,常规切口进入骨折部后,不剥离骨膜,在骨膜外用器械或者钢板和器械联合应用,牵引骨折的远近两端,使骨膜产生张力,借助骨膜和其他软组织的梳理和挤压,使骨折碎片得以复位,必要时可利用带尖的复位钳帮助并维持复位,复位满意后再行钢板内固定。常用的复位器械是牵张器(distractor)和多关节加压器(articulated tension device)。间接复位也可以通过挤压机制来完成,即先将钢板按骨折部的解剖轮廓预弯,待钢板与骨折的一端固定后,通过钢板与骨折另一端的贴附和挤压,使骨折复位,这一方法特别适用于胫骨远端的斜行骨折。由此可见,间接复位的关键之处在于,保护骨折碎片和骨膜、软组织之间的附着,避免广泛的剥离和暴露,不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推挤骨碎片复位的动力主要来自骨膜和软组织本身。因此,这一技术又被称为韧带整复术(ligamentotaxis)。由于骨端血供破坏较少,骨愈合的速度较直视下的解剖复位明显加快,这对粉碎性骨折尤为有利。 间接复位的疗效难以单独评价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