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十六讲.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六讲 文化研究与我们的生存 主要内容 议题:文化研究与存在之思 关键词:符号、信息、媒介、文化、文化研究、公共领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核心问题: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传媒与公共领域、文化景观与城市记忆 讨论:报道汶川地震:公共领域的形成? 符号与信息 人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 符号(sign能指、所指和指涉物)是文化的最小单位,符号多元而动态的集合构成了文化。符号的基本功能是表征(representation)——建构并呈现意义。从符号的角度来说,文化就是由共享的意义、价值观和表达它们的符号形式建构的体系。 信息(information告之+赋予形式):借助某种方式表述物质、现象、事件的属性、关系和效用的符号(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资源),包括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信息的流动和交换是维持社会系统的必要条件。基本特征:事实性、传播性、时效性、系统性、指代性(综合各种消息,间接认识更为复杂的环境)。 媒介与传播 媒介(media):承载、传递、交流符号与信息的信息载体、技术手段、中介渠道、组织机构,或以上含义的总和。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它不可抗拒地改变了人类的感知模式和感性生活)。 传播(communication):人类传递、接受、交流、分享符号、信息与意义的行为、方法与过程。1)以信息为中心(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2)以人为中心,文化中人(people-in-culture)借助信息系统进行意义互动的过程。 传播从符号开始,而符号作为文化的最小单位,本身承载着文化的基因;传播是信息的形式化过程,以对信息的编码和解码为内容,而信息必须在文化的语境中才有意义。 文化 1)表意实践。它表示的是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借此人们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格尔茨《文化的解释》); 2)生活方式。文化是对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它不仅表现了艺术和知识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了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威廉斯《文化与社会》); 3)剧场。文化是某种剧场,在那里种种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彼此纠结(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文化研究 跨学科性:1)它既没有完好界定的方法论,也没有清晰划定的研究领域。2)它横跨不同学科并且颠覆像文学和电影那些具有垄断性的学科界限。3)它提供一个宽广的、综合性的批判计划,我们可以在当中运用各类学科进行文化、政治和社会的研究。 自我反思性:1)以批判与解构的方式,自我反思;2)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倾听不同的声音。 话语的多重性:1)文化研究具有多重话语和许多不同的历史;2)很多人现在和过去都存在不同的理论立场,处在不断的争论之中。(《文化研究:霍尔访谈录》) 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首先,我们指的是那些艺术的亚文化,即在一次世界大战和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第二,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还指的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对新品位与新感觉的追求、对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的建构 );第三层意思,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叙说着欲望的梦幻图像,将现实审美化又去现实化 )。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正面描述 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美容、健身、电视连续剧、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溢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和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界限。 ——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 负面评价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从西方学者布迪厄、费瑟斯通等人那里趸来的概念,它只是对当代中国多层面文化冲突的简单概括,是一厢情愿的理论乌托邦,说它是一种粉饰现实的理论也许有伤恕道,但事实上日常生活审美化以感官享乐为旨归,故它的审美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非审美甚至是反审美的,是以审美为名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理论变种。 今天的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决不是中国今日多数人的幸福和快乐。他们提出的新的美学也不过是部分城里人的美学,决非人民大众的美学,或者用我的老师在上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的话来说,这不过是“食利者的美学”(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 ) 1、审美幻象与美的眩惑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