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四单元略读金黄的稻束地之子.doc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四单元略读金黄的稻束地之子.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四单元略读金黄的稻束地之子

略读金黄的稻束__地之子__半棵树__边界望乡 篇目一 《金黄的稻束》 对应学生用书P24 郑敏,1920年生,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福建闽侯人。她与杜运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运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郑敏的早期作品《诗集1942-1947》内容有抒情诗,对历史及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为一幅画、一尊雕塑、一首乐曲所写。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象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作品有《九叶集》《郑敏诗集》《寻觅集》《心象》。 郑敏说《金黄的稻束》是这样诞生的:“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首闪进我的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我的诗神也由一个青春的女神变成一位沉思的智者,他递给我的不再是葡萄美酒,而是一种更浓烈的极香醇的白酒。” 对应学生用书P24 《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式的画面。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而静默的母亲与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展开联想和想象,表现了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深思。 1.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点拨] 这首诗一开始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说明秋天丰收的景况,继而用一“站”字将稻束立了起来;接下来用“疲倦的母亲”这一意象来作隐喻,秋天的稻束就像是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这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另外,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2.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点拨] 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韧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座精神的雕像。 1.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塑造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从强烈的主观投入到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树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新。 2.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对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篇目二 《地之子》 对应学生用书P25 李广田(1906-1968),作家。字洗岑,山东邹平人。1935年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云南大学校长等职。早期诗文风格浑厚质朴,笔调亲切而又忧郁,大都同情社会中平凡和卑微的弱者。著有诗集《汉园集》(与卞之琳、何其芳合集),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灌木集》《日边随笔》,短篇小说集《金坛子》,长篇小说《引力》等。 《地之子》是李广田早期诗中的代表作,在20世纪30年代,李广田是与何其芳、卞之琳齐名的诗人。但因李广田的散文写得好,其影响掩盖了诗名。他在散文集《画廊集》的题记中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市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像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地之子》的特色——乡土气息,反映了他初期形成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念。 汉园三诗人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