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经研究——1概说重点讲义
诗 经 研 究 导 言 中国诗经学会原会长夏传才先生:“《诗经》不仅仅是一部古老的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诗歌集,又是先秦汉语的代表、重要的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而且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又一直被作为政治伦理道德的教科书。”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无不滥觞于此;《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诗经》是西周、东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思想、道德……的写照和缩影;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世上以“经”称“诗”者,独此矣。 读“诗”者广矣,读而获知者,在诗、在文;在地、在天;在史、在人……。读“风”而知民,读“雅”而知君,读“颂”而知“史”,“诗”为礼乐,“诗”以代言。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至今日,同此理。 夏传才先生将《诗经》研究史分为五个时期: 1、先秦时期; 2、汉学时期(汉至唐); 3、宋学时期(宋至明) 4、新汉学时期(清代) 5、“五四”及以后的时期。 夏先生认为,二千余年的《诗经》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关于《诗经》的性质、时代、编订、体制、传授流派和研究流派的研究; 二、对于各篇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研究; 三、对于其中史料的研究; 四、文字、音韵、训诂、名物的考据研究以及校勘、辑佚等研究资料的研究。 本课教学重点 一、《诗经》概貌; 二、《诗经》作品分析及相关研究; 三、诗经研究学术史及研究现状介绍。 教学参考资料 [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全六册), 中华书局, 1957年版。 [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余冠英注译《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金启华译注《诗经全译》,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李山著《诗经析读》,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刘毓庆《雅颂新考》,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赵沛霖《兴的源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洪湛侯著《诗经学史》(上下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 此外,还可参考有关《诗经》研究网站。 第一章 诗经概述 第一节 《诗三百篇》的产生流传和结集 一、采诗 献诗 作诗 1、采诗 汉代典籍,记载“采诗”制度的有好多种,其中下列两书,影响较大。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宣王十五年”何休注语) 2、献诗 《左传》上曾有这样一则记载: “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左传·襄公十四年》) 《国语》中记载较多: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然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国语·周语上》) “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韦昭注:兜,惑也)……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国语·晋语六》) “卫武公曰:无谓老耆而舍我,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矇不失诵,以训御之。”(《国语·楚语》) 3、作诗 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史记·太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