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砚文化大展助推民间收藏风潮
砚文化大展助推民间收藏风潮金秋十月,翰墨飘香,为弘扬中华砚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搭建中华砚文化研究交流平台,10月15至16日,大型中华砚文化展览暨第二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相继在京隆重举行,有力地促进了砚台文化的弘扬发展,推动并引导了民间收藏的健康发展
10月15日。大型中华砚文化展览在北京王四营兴伟石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为展览揭牌,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会长刘红军、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代表主办和承办单位分别致辞,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次展览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观赏石协会、中国网络电视艺术台、国际信息发展组织上海事务协调局共同举办。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聚砚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展览共分砚台春秋、众砚争辉、名砚精品三个板块,全面展示了中华砚文化五六千年的发展史,对端、歙、洮、澄泥等十大名砚以及分布在全国大江南北的各种地方名砚、名人用砚予以详尽的展示和介绍。据悉。这个展览将作为普及砚台知识,传承砚文化精神。对观众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长期免费对观众开放
砚文化展览次日上午,第二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如期在全国政协礼堂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雕刻家、制砚大师400余人齐聚一堂。共议弘扬中华砚文化发展大计。各位主讲嘉宾依次登台,围绕中华砚文化的发展历史、资源、收藏和使用价值、文化精髓、博大精神及文化传承弘扬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间。来自全国的24名知名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祝贺本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暨中华砚文化展获得圆满成功
中华砚文化联合会会长、著名砚台收藏家刘红军先生表示,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用砚台作为书写工具,记载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为我们铭记历史、总结过去、开创未来。提供了最为深厚的历史启示和历史借鉴。其次,砚台是培育人才的“沃土”、中华民族的国宝。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把砚台称作砚田,就像农民离不开肥田沃土那样来珍重砚台。第三。砚台还是艺术品、收藏品、高雅礼品。砚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作为书写工具,与文学、艺术、历史紧密相连,融书法、绘画、金石、雕刻于一体,浓缩了中华民族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地域风情、民风习俗、审美情趣等重要信息。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是中华文化殿堂中的奇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总之,砚台虽小却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记录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史,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钢笔、铅笔、圆珠笔和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方式,使砚台逐渐退出了使用的历史舞台。据一项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中了解砚台的人不到15%。这意味着中华砚文化有流失的危险,传承与发展形势严峻。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认为。“砚台兴亡。匹夫也有责”。弘扬中华砚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责任,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弘扬中华砚文化的责任。为此,我们于去年注册成立了“聚砚斋”,意在把弘扬中华砚文化的各方面力量集合起来,并利用上海世博会机会。举办了“上海世博会砚台精品展”和“首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出版了《砚台博览》,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砚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砚台博览》荣获全球华人联合会颁发的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金奖,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授予聚砚斋“千年聚砚斋”荣誉金奖。今年我们又正式注册成立了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筹备了中华砚文化展览和这次论坛
本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是继上海世博会期间召开的首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之后的又一次中华砚文化盛会。据悉,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每次一个主题,以不断推进对中华砚文化的研究。论坛强调弘扬和传播中华砚文化是落实十七大繁荣中华文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要发扬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面向未来,广泛联系和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