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诊治分析
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诊治分析【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286-01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57岁。其中冠心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脂、脑血管疾病、习惯性便秘等。发病时间为7h―14d,临床表现为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以左侧腹痛为主,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阵发性绞痛,腹肌软无反跳痛,同时伴有便血、腹泻、腹胀、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电子结肠镜检查一过型和狭窄型,肠管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肠管分界清楚,病变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黏膜糜烂、溃疡,累及部位为降结肠、升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乙状结肠,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休息,吸氧,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治疗基础疾病,禁食,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硝酸甘油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为15d。结果:4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32例(80.0%),好转7例(17.5%),无效或死亡1例(2.5%)。1例死亡患者由于肠管内坏死性血管炎伴血栓,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对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的老年人及早做肠镜检查,早期诊断,一般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大都预后良好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 临床特点 诊治
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结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者中断,导致肠壁发生缺血性改变, 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腹泻等,严重者可发生肠坏死、肠梗阻以及中毒性休克等[1]。由于其在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所以早期常常诊断困难,容易误诊。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人发生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增加,影响血液供应的脏器,而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本文对我院收治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诊治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冠心病患者13例,高血压患者9例,糖尿病患者14例,高血脂10例,脑血管疾病18例,习惯性便秘5例。发病时间为7h―14d,临床表现为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2],以左侧腹痛为主,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阵发性绞痛,腹肌软无反跳痛,同时伴有便血12例,为鲜红色、暗红色或粘液血便,便血量50―300ml,部分患者伴有腹泻、腹胀、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8例患者白细胞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小板正常,大便潜血检查物为阳性, 所有患者粪便进行培养、查阿米巴和查找结核杆菌均为阴性,大便涂片未见菌群失调。有患者入院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按病变程度分为一过型、狭窄型和坏死型,本组患者一过型35例,狭窄型5例,未见坏死型。肠管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肠管分界清楚,病变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黏膜糜烂27例,黏膜溃疡13例,溃疡多呈纵行,沿肠系膜侧分布,溃疡之间无正常黏膜,可见薄苔样附着物,部分管腔狭窄。累及部位为:降结肠12例、升结肠3例、结肠脾曲10例、横结肠9例、乙状结肠3例,累及多部位者3例
1.3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休息,吸氧,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血压、降糖、纠正心律失常等。禁食3―5d,使用抗生素抗感染[4]。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5%葡萄糖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硝酸甘油注射液+5%葡萄糖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为15d
1.4 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和(或)肠镜下病变基本消失,溃疡、糜烂愈合,无严重水肿;(2)好转: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检查基本正常或肠镜下病变尚未完全恢复。 (3)无效或死亡:患者症状未减轻或患者死亡
2 结果
见表1
表1 4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治疗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4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32例(80.0%),好转7例(17.5%),无效或死亡1例(2.5%)。患者治疗后一个月复查肠镜,32例患者腹痛、便血等症状消失,肠黏膜完全恢复正常,7例患者症状减轻,溃疡缩小,黏膜散在充血,肠腔狭窄。1例死亡患者由于肠管内坏死性血管炎伴血栓,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论
缺血性结肠炎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肠壁血流减少或中断,老年人由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影响血液循环诱发缺血性结肠炎。其临床主要症状为腹痛、便血,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漏诊,死亡率可高达60%一80%,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有效方法,能够明确肠道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镜下特点主要为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肠管分界清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