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长春应化所开发新型无粘接剂CuO纳米棒负极.PDF

长春应化所开发新型无粘接剂CuO纳米棒负极.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春应化所开发新型无粘接剂CuO纳米棒负极

长春应化所开发新型无粘接剂CuO纳米棒负极 链接:/tech/110038.html 来源:新能源Leader 长春应化所开发新型无粘接剂CuO纳米棒负极 说起锂离子电池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手机还是笔记本电脑,都少不了锂离子电池的身影,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 展,我们对锂离子电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既要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更高,也要安全性更好,这都对锂离子电池 的研发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是提高正负极活性物质的容量发挥,传统的石墨材料 容量发挥多在300mAh/g左右,LCO材料容量发挥在140mAh/g左右,这极大限制了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近年 来,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高容量发挥的正负极材料也在不断的涌现,例如负极的硅材料,正极的三元和富锂材料等 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极大的推动了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 硅负极材料由于容量发挥高、资源储量丰富等优势,近年来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是目前最为成熟的高容量负极材料 。硅负极材料主要分为两大类:晶体硅和氧化亚硅材料,硅材料虽然容量高,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晶体硅膨胀 大,循环性能差,氧化亚硅首次库伦效率低等问题。为此,人们还在不断的开发各种新型的高容量负极材料,例如N 掺杂石墨类材料、过渡金属锂化物类材料,以及目前风头正劲的金属锂负极材料等,近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Dong ming Yin等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无粘接剂CuO纳米棒电极,该电极是通过直接在Cu箔上生长多孔CuO纳米棒阵列获得, 该方法避免了粘接剂和导电剂的使用,使得CuO活性物质与Cu箔之间有更好的接触。该电极比容量可达670mAh/g以 )。 CuO材料的理论容量达到670mAh/g,并且具有丰富的资源储量的优势,但是CuO同样也面临着充放电过程中体积 膨胀过大的问题,纳米化是解决材料膨胀大的问题的常见办法,为了克服CuO电极膨胀大的问题,Dongming Yin利用 金属有机物框架(MOFs)的方法直接在铜箔上生长了CuO多孔纳米棒,该电极的具体制备方法如上图所示,首先将 铜箔浸入到7,7,8,8-四氰基喹啉甲烷TCNQ,TCNQ与Cu箔反应生成Cu- TCNQ,然后在250℃下进行热处理后,Cu-TCNQ将转化为CuO纳米棒。 在TCNQ中处理不同时间获得的Cu-TCNQ前驱体和在250℃下处理获得CuO的形貌如下图所示,从图上我们可以看 到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前驱体纳米棒的数量逐渐增加,经过250℃处理后CuO很好的继承了前驱体的形貌,并且相 互之间连接在一起,形成多孔结构。 长春应化所开发新型无粘接剂CuO纳米棒负极 链接:/tech/110038.html 来源:新能源Leader Dongming Yin对上述制备的CuO负极进行了电化学测试,下图为循环伏安测试结果,从图上可以看到在第一个还原 过程中在1.75V左右出现了一个弱的电流峰,在1.19V出现了一个强电流峰,在0.85V和0.62V分别出现了两个中等强度 的电流峰,此过程中发生的电化学反应如下所示。 长春应化所开发新型无粘接剂CuO纳米棒负极 链接:/tech/110038.html 来源:新能源Leader 容量测试表明该电极的容量发挥达到670mAh/g以上,并具有优良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 度下,该材料的容量发挥仍然可以达到300mAh/g。 长春应化所开发新型无粘接剂CuO纳米棒负极 链接:/tech/110038.html 来源:新能源Leader 目前该电极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为首次效率低,该电极在首次充电时,其充电容量可达到1341mAh/g,远远高于其理 论容量670mAh/g,但是首次效率仅为58%,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反应过程中生成的Li2O不具有反应 活性;2)电解液在CuO表面分解,纳米材料较大的比表面积增加了电解液的分解数量,导致该CuO电极的首次效率 较低。因此该材料应用还需要配合补锂技术使用。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