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翡冷翠山居闲话》_高级语文教师自制PPT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徐志摩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经济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为新月派代表诗人。加入文学研究会。任北京大学教授。主编《诗镌》(《晨报》副刊)、《新月》。印度大诗人 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31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胡适《追悼志摩》 追求浪漫的爱—— 追求浪漫的爱—— 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徐的前妻张幼仪,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姻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 。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飞机在济南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诗人不幸遇难。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第一节:写山居环境之明净可人,景致之美 丽诱人,值得一游。 第二节:作客山中,无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 第三节:作客山中,无须约伴。 第四节:独身漫游的妙处。 第五节:赞美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尽情领略秀美的风景(第1节) (2)获得身心的自由(第2至4节) (3)认识自然,获得精神的滋养(第5节) 获得身心的自由 身的自由,“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 心的自由——“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 “一个人漫游”身的自由还是一种表层的自由,心的自由才是深层的自由。 爱女人,还是爱自然,这是一个问题。在美女和美景之间,男人选择了后者,这不是大男子主义,而是为了独享风景,一种毅然决然的选择。 世俗总有拘束,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在片刻热爱间摆脱俗务,获得纯粹的自由。 表达了对童年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通过多长年纪就是加重枷锁、加紧锁链,表达了对成人世界(或俗务琐事)束缚太多的不满和厌恶之情; 还表达了对无法摆脱世俗羁绊的无奈之情。 把“天真”比作含羞草,娇柔脆嫩,容不得半点“抵触”和破坏,它需要在阳光下,和风中,无阻无碍的生活,才能保持它的自然本真。可见作者对这种“浑朴的天真”是小心的呵护,苦心的追求。 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表示“坚决”和“纯粹”,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