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雨巷》修改
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走进雨巷,初读感知 彷徨( páng huáng ) 彳亍( chì chù ) 颓圮( tuí pǐ ) 惆怅(chóu chàng ) 篱墙 ( lí ) 寂寥(jì liáo) 巷道 ( Hàng ) 结着(jié) 巷 结 街巷( xiàng ) 结巴(jiē) 课堂学习 诵读·思考 提示:孤独、忧伤、惆怅的情感。 一、自由诵读《雨巷》,把握基调,思考下面问题。 1.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2.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提示:舒缓、低沉的基调。 二、配乐朗读雨巷 1思考:你觉得这个姑娘应该是从什么样的背景走出来的。 为何选择“巷”?诗中的巷应该是怎样的巷? 江南小巷 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独门独院的人家,长长的青石板路和长满青苔的墙,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样的小巷让人感到幽深寂静。 “巷”的文化内涵 “雨巷”意象,看似写实,其实隐藏着身后的民族文化意蕴。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为胡同。南方人称为巷。汪曾祺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感伤”,使人怅惘低徊”。 南方的小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南方的小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 为何选择“丁香”修饰“姑娘”? 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丁香一样的姑娘”既是一个真实的姑娘,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美丽哀婉,渴望而不可即,惹人想象。 人与物天然相加,物我合一,将哀怨细腻的心境与自然地美丽哀怨和谐统一。 古人常把“丁香“与”愁”相结。戴望舒承续了传统文化内涵,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寂寥。 现实的黑暗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年代。反动派对革命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获得高潮坠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四·一二”大屠杀之后,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他隐居在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意象的作用 渲染氛围 奠定感情基调 烘托的人物情感 象征某种品格 为人物提供背景 冷清 哀怨 苦闷 高洁 寂寥 六、艺术特色 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2、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 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 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 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 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