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知假买假行为看新《消法》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
从知假买假行为看新《消法》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知假买假行为的含义以及知假买假行为引起的争论,在厘清含义以及相关的争论观点后,笔者认为,知假买假行为应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并给出了相应的理由。然后,透过知假买假现象,捕捉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不足,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弥补这些不足的建议
关键词:知假买假;惩罚性赔偿;消费者;欺诈;赔偿标准
中图分类号:D9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11-0169-02
作者简介:徐道波(1967-),男,汉族,江苏云台山律师事务所,主任,从事律师工作
知假买假行为,其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引起的一系列争论早已不是什么新的话题。众所周知,我国于2014年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做了修改,固然,新《消法》存在很多进步之处,但是,面对知假买假行为反应出的诸如“消费者”定义模糊,赔偿标准不足以及缺乏层次性等一系列问题,新《消法》并没有给予根本性地解决。知假买假行为究竟该不该受《消法》的保护,知假买假行为反映出新《消法》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对完善新《消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有什么启示,都将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一、知假买假的含义
1995年山东无业青年王某,无意中得知当时的《消法》第49条的双倍赔偿,认为有利可图,四处买假,并根据当时的《消法》第49条向商家索赔,曾经因此获得8000元的赔偿,一时间“王某知假买假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热议,全国各地的“王某们”争相知假买假,人们和学界把王某这样的买假行为称为知假买假行为
二、对知假买假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予保护
关于知假买假行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存在不同看法,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对知假买假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予保护,主要理由有以下两点:
(一)打假并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公力执法与私力执法各有其专有领域,但他们之间的界线并非绝对、恒定,政府的能力大小、政府的公益性程度、政府的执法效率、私力执法的成本与收益等因素决定了这条界线的偏离方向及程度。①如果政府的执法能力低、执法效率不高、公益性程度低,而若私力?谭ǖ某杀鞠喽越系停?则其并非不能予以考虑。因此,有必要考虑将公力执法和私力执法的优势组合起来以产生最高的效率
(二)指导案例的肯定
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23号,孙某诉南京某超市有限公司江宁店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孙某于2012年以其在南京某超市购买的15包,价值近600元的香肠中,有14包已过期为由,将南京某超市诉至法院,要求被告人支付过期香肠的十倍赔偿金,共计5586元。法院的判决最终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本案的裁判理由中明确指出:法律并未对消费者的主观购物动机作出限制性规定,故对被告的主张不予支持。可见,假设超市证明了或者孙某自认其主观上明知食品过期仍然购买,孙某仍然有权要求十倍的惩罚性赔偿因为法律并未对消费者的主观动机作出限制性规定。从孙某案可以看出,虽然法院是根据《食品安全法》作出本案的判决,但是食品购买者也是消费者,且新消法中同样没有对消费者的主观动机作出限制,即知假买假者仍然有权要求惩罚性赔偿,应当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三、知假买假现象反应出的新《消法》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不足
我们知道,新《消法》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55条,相对于旧《消法》,该条有许多进步之处,但第55条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面对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知假买假现象以及这一现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这种不足更是明显
(一)消费者定义模糊
对消费者的认定问题,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围绕知假买假者是不是消费者的问题展开讨论。对于这个问题学界两位知名的学者分别有不同的看法,王利明教授认为:在市场中,消费者往往是与生产者以及经营者相对的,三者之间往往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商人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往往是为了将商品或者服务再次转手或者专门从事商品交易活动,如果他或者她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不是为了以上目的,往往其便是消费者。即使是明知商品有一定的瑕疵而购买的人,只要其购买商品不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再次将其投入市场交易,我们就认为其为消费者”。②而梁慧星教授认为:知假买假者不是消费者,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③而新《消法》并没有关于何为消费者的清晰表述。很多人认为,《消法》第2条对何为消费者作出了规定,即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然而,第2条不是在界定消费者内涵,而是在界定该法的适用范围,以致长期陷入“知假买假者是否属于消费者”的逻辑怪圈。④新《消法》更没有对知假买假者是否是消费者的相关规定,而知假买假者是否是消费者关系到知假买假者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