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面部细节看木雕佛像反映出佛教文化
从面部细节看木雕佛像反映出佛教文化 [摘 要]佛像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文化体系。佛教认为,礼拜和供奉佛像对于修行者来说,能产生无上无量功德。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扩大,佛像作为重要的佛教代表也随之兴起,并且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木雕佛像以其独特的表皮纹理体现出一种厚重与古拙的质感,其面部细节在展现自身材质特点的同时,也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蕴含了大量的佛教文化。本篇论文主要从面部细节着手进行研究,举例佛教诸神的面部细节特征,加以阐述佛教的核心信仰――“觉悟之道”,从而分析木雕佛像反映出的佛教文化
[关键词]木雕佛像 面部细节 佛教文化 觉悟之道
中图分类号:R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33-01
?F存的有关佛教造像的研究文献中,研究对象多为铜鎏金佛像和石雕佛像,木雕佛像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多为佛像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衣饰特征和地域特征等,有关面部细节的研究同样较少。研究方向多为佛教传入中国后我国传统文化对佛像的影响,即世俗化、民族化;很少从佛教本身出发,研究佛像与佛教文化之间关系,对于木雕佛像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问题也提及甚少
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已经阐述了佛像超然、安详、静穆、崇高的神态特点,及其以意为主、以形传神,充分体现佛教大爱,低眉悲怜的美学意味。本文将从佛教的核心信仰――“觉悟之道”入手,进一步阐述木雕佛像反映出的佛教文化
文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两种,如下:
描述性研究法:对中国木雕佛像中的佛教诸神进行列举,对其面部细节进行实际性描述,力求揭示其中蕴含的佛教文化
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大量有关木雕佛像和佛教文化的文献,形成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
1 中国木雕佛像中佛教诸神的面部细节特征举例
1.1 佛像概述
按照佛教的理论,佛和菩萨本来是没有形相的,他们的“法身”遍满虚空法界,宇宙中的一切皆是其法身的显现。但是大乘佛教认为,佛还有“报身”,是其积功累德而形成的无量庄严的身体。由此可知,佛教的造像主要是建造其“报身”,供信仰者礼拜和参悟。佛教造像不同于一般的雕塑,有自己严格的宗教性定则,最主要的是规范了佛像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三十二相”是指佛陀生来就有的三十二种神异面貌,如“眉间白毫相”、“四十齿相”、“顶髻相”等。八十种好是以佛的头、面、鼻、口、眼、耳、手、足等细微之处描述佛的长相,如头圆而细长柔软,不见骨头;唇色红润光泽,上下对称;面形长宽匀称,皎洁如秋月;鼻梁修长,不见鼻孔等等。一般来说,佛的相好是端正温肃,菩萨的相好是柔丽慈祥
1.2 佛教诸神的面部细节
1.2.1 诸佛篇
民间习称的“如来佛”,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其造像多呈卧佛状,似睡未睡,似醒未醒,神态无比安详、宁静、淡泊、超然。体现出释迦牟尼精神境界的高度――“断灭”贪念,寻求净土,终结孕育着开始,寂灭包含着再生。阿弥陀佛为佛教所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曾下发四十八个大愿,其中一个大愿是凡信奉他并持诵他的名号的人,命终之时,接引其人往生自己的国土,即西方极乐世界。其像脸部表情静谧安宁,双眼修长,略带俯视,似乎在凝视着芸芸众生。嘴角略向上翘。笑口弥勒像则为圆脸大肚,慈眉善目,脸部略用红彩晕染,和蔼可亲,惹人喜爱。在佛陀造像中,还有一种苦行像。这样的苦行像,一般是脸型憔悴,双眼凹陷,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修苦行者认为:人生本来就是罪恶的产物,肉体是解脱的最大障碍。他们希望通过对肉体的自虐以达到精神解脱的目的
1.2.2 菩萨篇
菩萨立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种种化身来到众生之间解脱众生的苦难。菩萨的面容,大多丰满健美,肤色润泽莹洁。双目修长而微张,樱桃小口,乌发垂肩,头上发髻高耸,顶戴宝冠。目光下敛,神态自若
2 木雕佛像面部细节体现出的佛教核心信仰――“觉悟之道”
佛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无穷大、无穷长的宇宙时空。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世界由无数个三千大世界所构成,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即释迦牟尼进行教化的现实世界是一个浊恶、苦难的世界,在这个苦难的世界里以“劫”作为时间周期。佛教还提出四大、五蕴,即地、火、水、风和色、瘦、想、行、识。五蕴里四个是说精神方面,一个是说物质方面,都遮盖着我们的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未觉醒的众生误认为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迷于理、迷于事,即执著于身、边、邪、戒取、见取等诸邪见和生起贪、嗔、痴、慢、疑等各种迷惑。而轮回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认为人的生命不是一期生死,而是循环无穷。生命在三世的时间中从过去走向将来,又在六道的不同生命形态中升沉。佛教所说的六道是指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为三恶道。佛教认为,六道轮回的因就是善念和恶念,只有具有善与恶的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