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课堂答问中常见问题处理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例谈课堂答问中常见问题处理策略

例谈课堂答问中常见问题处理策略   问答教学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提问包括教师为了引发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而提出的问题,也包括为了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而进行的追问 问答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最终能否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提升认知,加深理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诸如“答非所问”“流于表面”“方向跑偏”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实际上都是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层次发生错位。“只有同时考虑学情与教材,以疑激思,以疑引思,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1]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明辨学生答问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合理点拨,恰当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题一、学生听不“懂”问题,怎么办?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设计任何一个问题时,都需要首先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是否能听“懂”这个问题。这里的“懂”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能清晰、明确地理解并把握问题的指向和范围,不会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答非所问”“南辕北辙”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敏锐地捕捉问题中给学生造成认知障碍的关键词语,并用合适的语言及时进行转换。以周晓枫的《斑纹》一文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文中写了关于蛇怎样的文化意义? 生:第三段中有一个故事,说蛇在伊甸园因为说出了一个真相,受到上帝的惩罚,是受难者 师:那作者是说蛇是受了委屈,应该值得同情吗? 师:我们看整段文字,看看作者是不是要说这一层意思?我们关注几个词语“伺机偷袭”“洗劫巢穴”“狭长而腥臭”,这些词语中有怎样的态度? 生:蛇对天堂累积了仇恨,所以他偷袭鸟 师:这是它(蛇)的行动表现,那么,蛇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阴险、狠毒、残忍…… 师:对了,这才是人类赋予蛇的文化意义,狠毒、残忍、阴鸷……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提问后进行了两次纠正与启发 学生回答的第一句话显然是“文不对题”的,而且脱离了文本表述的中心,误将“前因”,也就是“蛇因过错受罚”当成了“后果”,也就是“蛇从此成变得阴险、狠毒”。教师通过反问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文本中心把握的失当 学生的第二句话回答,已经意识到蛇的形象特点,但并未理解“文化意义”这个词应该对某一事物的内在特质进行概括,而只是将“行为表现”当作答案。因此教师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将问题更加明确化,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概括本质 最后教师的有意识地对“文化意义”这一词语进行重复强调,实际上提醒学生再次关注问题中“文化意义”这个词语的意义指向,使用怎样的语言进行表述才是属于“文化意义”的范畴 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并未准确理解和把握问题中“文化意义”这个词语的内涵,根本原因还在于提问中“文化意义”这个词过于抽象,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教师的两次纠正和启发则是“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能真正地去弄“懂”这个较为抽象的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二、学生回答浮浅,怎么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要么是出于直觉进行回答,要么仅仅复述文本中的话来作为答案,而这些回答往往都有“流于表面”的弊端,缺少深入的理性思考。而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从“表面”到“本质”的理性思考 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抓住现象中的“矛盾”之处,因为矛盾是最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的。下面以《论语》教学中“颜渊季路侍”的教学片段为例: 阅读完课文之后,老师的讨论问题是:结合儒家的仁爱观,对三个人的志向进行评析 生1:子路希望把自己的东西和朋友分享,很豪爽,是推己及人。自己喜欢的,就也把他给别人 师:不错。确实如此。那么颜回呢? 生2:颜回非常谦虚,不浮夸 生3:颜回非常重视自己的修养,也就是儒家仁爱观中的“修己”与“正己” 师:那子路和颜回,哪个境界高些? 生(议论):各有侧重吧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断中,从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子路之“志”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到位的,也能够能比较直接指出与儒家“仁爱”中“推己及人”思想的关联 然而,对颜渊的“愿无伐善,无施劳”的理解,能回答“注重自我修养”,也就是“修己”,看似已触及问题的核心,但教师提出“那子路和颜回,哪个境界高些?”的问题后,学生只能回答“各有侧重”实际上已经暴露出学生对于颜回思想境界,也就是对颜回“修己”问题的理解还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学生仅仅是根据文本内容将其“对号入座”而已 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一个矛盾的问题:作为孔子的高徒,颜回怎么可能只做到“第一层次”的修己呢,难道颜回是不如子路的? 而对于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的理解,恰恰是对颜回思想境界认识从表层(现象)到深层(本质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