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时期钢琴作品演奏速度选择.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典主义时期钢琴作品演奏速度选择

古典主义时期钢琴作品演奏速度选择   典主义时期的作品速度选择有其特殊性。贝多芬的作品106号《第二十九“槌子键琴”奏鸣曲》(以下简称“作品106号”)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首使用“绝对速度”标记的钢琴作品,伴随节拍机的出现诞生于古典主义末期。须知此时,最早的一批浪漫主义作曲家都逐渐开始音乐活动。而且,整个古典主义时期仅在贝多芬晚年零星出现几首添加“绝对速度”标记的作品。自他逝世后,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就已经将“绝对速度”?思枪阄?应用。作品106号作为两个时期节拍机数值标记的始作俑者,也作为两个时期作品速度数值安排的过渡标志,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对于古典主义时期钢琴作品的速度选择,由于作曲家并未能为作品添加绝对速度记号,即节拍机所表示的数值,以至于两百年后人们在学习古典时期作品时,以既有的节拍机的使用观念,自然而然将作曲家笔下仅有的,甚至未曾标注的,或者后人添加的带有表情性质的速度记号,与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节拍机记号相提并论。但是,在没有绝对速度记号出现的时代,人们各行其是,并无统一标准,其或有或无的相对速度记号根本是自说自话,毫无参照,全凭内心体验。即便在浪漫主义时期,绝对速度记号已经大行其道,深入人心,号称“古典主义者”的勃拉姆斯也曾说:“人们在我作品中发现的节拍速度记号都是被我的好朋友哄骗着加上去的,对我自己而言,我从来不相信我的脉动会与机器配合在一起。” 节拍机记号之本身也存在争议。保罗-斯科达(Paul Badura-skoda)在其文章中曾提到:“腓特烈大帝的著名长笛师宽特兹(J.J.Quantz)曾经根据人类的脉搏求出了速度的准确数字标准,他按每分钟80次计算,规定4/4拍的很快的快板中,每个二分音符相当于脉跳一次,即M.M.2/2=80,而在2/2拍的很快的快板中,则要求速度快一倍,给他当时的作品规定了快得惊人的速度。” 既然作曲家并无从节拍机索取相对速度的绝对数值,再加上每位作曲家的性格特征又极为不同,这将直接导致作曲家为作品设计速度时产生观念差异。简单来说,作曲家性格的温和可能导致具有更快速度的内心向往而实际演奏中加以节制,因为他所认为的快速也许只是其内心“温和地”设定。海顿比较著名的两首作品《C大调奏鸣曲》(Hob.XVI:50)和《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的第一乐章(后均为第一乐章),其速度安排均为“快板”(allegro),然而演奏家们的速度选择均相对较慢,在现代观念中基本介于中板(moderato)和小快板(allegretto)之间,在绝对速度的选择上大致为100―120次/分钟之间。这在海顿对作品的设计中已经足够快速,无论在他何种体裁之中,其速度均罕见超过这一数值。《C大调奏鸣曲》充满动力的节奏一直拽着速度向前“跳跃”,其鲜明活泼的音乐形象足够活跃和迅速;《降E大调奏鸣曲》是由于海顿首次为布罗德伍德(Broadwood)钢琴写作,试图充分挖掘这种英式钢琴的优秀的连、断奏能力,甚至不惜夸张地遍布32分音符的连续跑动,这首作品之“快”是32分音符的“快”,如果以如今快板观念进行演奏,非但难以驾驭,音响也必将混乱不堪 相反我们可以猜想,贝多芬作品57号《第二十三“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其速度标记为“不过分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然而在众多杰出演奏家的录音中可以体现,除了威廉Wilhelm Kempff)一贯坚持相对偏慢的演奏贝多芬奏鸣曲,使用了约126次/分钟的速度(1965,DG立体声),其他诸如阿图尔Artur Schnabel)的164次/分钟(1935,EMI)、斯维亚托斯拉夫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的156次/分钟(1960,JVC)都达到了与该作品第一乐章相同的“很快的快板”(allegro assai),即便是威廉Wilhelm Backhaus)、艾米尔Emil Gilels)、克劳迪奥Claudio Arrau)、阿尔弗雷德AlfredBrendel)等也均在136次/分钟以上,出人意料的是,古尔德也在此列之内。而且在终曲的“急板”(presto)中除了巴克豪斯仅有6次/分钟的增加(144次/分钟),其他演奏者都达到了既定速度,有的甚至超过了“最急板”(prestissimo)而飙升至200次/分钟以上。当然,有传闻说施纳贝尔因时代所限,其录音技术无法保障他以适当速度录完整曲,于是他只有加速演奏。但除此之外的其他版本仍然毫无疑问地见证了众多优秀钢琴家的理解。由此可见,即便贝多芬选择较为节制的速度,“不过分的快板”也许只是“相较之下”为终曲进行“压抑”,并非真的强调其“不快”。再深的理解也可能相反,作曲家需要一种充满动力的和声功能与旋律走向,在蠢蠢欲动的速度之下十分“忍耐”,加以“积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