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三十年 《画龙点睛》见传承.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呕心沥血三十年 《画龙点睛》见传承

呕心沥血三十年 《画龙点睛》见传承   一部戏,汇聚三代京剧人的心血,甫一登台亮相,就获得首届文华大奖; 一部京剧,全场两个半小时,每隔四五分钟就赢得台下的笑声和掌声; 一部新编历史剧,题材取自于史书和话本,30年里演出了74场,常演常新; …… 《画龙点睛》中朱强(中)饰李世民 这部有着厚重历史积淀和深刻现实意义的戏,开始还被不了解内情的人误以为是为了配合当下反腐败的大好形势而新排的。殊不知,北京京剧院早在30年前就已经创作出了这部名为《画龙点睛》的新编历史剧 为了传承,为了借鉴 北京京剧院新编历史剧《画龙点睛》的题材源自《新唐书为龙画上眼睛…… 北京京剧院新编历史剧《画龙点睛》初排于1987年,1990年重排,1991年获得首届文华大奖,如今已经成了北京京剧院的保留剧目 今年5月,《画龙点睛》在长安大戏院再度上演 为什么要再次上演《画龙点睛》? 笔者带着好奇走进了剧场。如不了解这出戏的创作历程,会完全以为这是一部“新戏”。这出戏的确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该剧表现李世民为了江山永固,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饬吏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整治干部队伍,解决官场腐败问题。由此看来,腐败问题是古今中外的一个顽症。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智慧从哪儿来?从人民群众中来,所以李世民要微服私访,从中发现百姓疾苦,找准整饬吏治腐败的重要关节。与此同时,他还要访贤求才,发现德才兼备的干部苗子,充实到执政队伍中来。在当今反腐斗争全面展开的大好形势下,《画龙点睛》无疑有着很好的历史借鉴作用。新形势下,我们执政为民的理念要从党的方针政策中来,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来,也要从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中来。京剧是国粹,集中了我们民族最优秀的东西,通过不断挖掘和创新,我们能从优秀剧目中发现非常出彩的地方,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使大家的境界有一个大的提升 观剧之后,与剧院党委副书记王桂生交流这出戏的一些幕后故事,她认为,一部新编剧目能那么受欢迎,连演七十几场而经久不衰,成了我们北京京剧院值得自豪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当中一定有规律可循,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地加以总结。我们这些后人只是通过录像才看到当时那些老艺术家的风采,这些都是舞台上发生的事情。一部好戏从开始酝酿到最后推上舞台,大量的故事都发生在幕后、台下,趁当事人还健在,将这些可借鉴的东西记录下来。从几位老艺术家的谈话中得知,当年支持排练这部戏的有张君秋先生,组织排练的团长李元春先生,还有著名的老导演王雁先生,以及主演李世民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老师都已经不在了。同时,这些艺术家的传人说起来还年轻,但也都已经五十多岁了,将他们当时从大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好好总结,变为我们进一步传承发扬、培养新人的艺术财富 从《画龙点睛》的长演不衰中也看到了京剧与市场之间的关联。一部成功的戏,首先是遵循了艺术创作的规律。《画龙点睛》的创作,凝聚了以张学津为代表的,陈志清、温如华、岳惠玲、阎桂祥、王文祉、罗长德、黄德华等这些艺术家的智慧与心血,他们艺术上相互研究切磋,精益求精,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著名老导演王雁先生和中年导演宋捷也是数载磨砺,前后接力,在故事的叙事强度、情节的戏剧张力、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方面下了功夫,进一步提升了《画龙点睛》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直至今天的马派传人朱强,以及陈俊杰、黄柏雪、黄彦忠、张馨月等当代艺术中坚的倾心传承,让这出戏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几代艺术家的力同心,打造了这部京剧艺术精品,赢得了各年龄层观众的真心喜爱。《画龙点睛》的成功,给我们北京京剧院在传承京剧传统艺术、开拓京剧表演市场方面,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示范样板,值得我们好好去总结 一部戏中见传承、见创新 宋捷,重排《画龙点睛》的导演,虽然已经退休并在上海定居,但对《画龙点睛》有着很深的感情 “说起《画龙点睛》这部戏,就要提到张学津了。1989年在天津举办全国新编戏汇演,那次的大奖给了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北京京剧院没拿什么奖,感觉是很没面子的。在这之前的1987年,剧院为了备战新编戏汇演,都在琢磨着拿什么剧目来排演。那时我跟张学津住在同一个楼的同一层里,没事他就经常过来串门儿。张学津聊天时说:咱们也得排新戏。宋捷,你那里有什么剧本吗?我当时拿了三个剧本出来,其中一个是《竹林七贤》,一个就是《画龙点睛》了。他看了后说,还是《画龙点睛》好。这样,?”揪脱《?了。” 一个好本子出炉殊不容易。最初的本子,是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的学生孙月霞在1987年之前写的,她是个山东人,剧本写完后就给山东排成了山东梆子。作为编剧她乐意自己的剧本有更多的院团在舞台上演出。那时候宋捷在中央戏剧学院学导演,孙月霞问宋捷能不能把这个戏排成京剧,立在北京的舞台上。所以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