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解读探究.docVIP

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解读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解读探究

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解读探究   摘要:划分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中存在的“知识型失范”“文化型失范”“文明型失范”和“法治型失范”四层类型,判别背后深层次的大学生群体特征,从虚拟空间下的个人身份偏差、对网络“权利”的低认知、对网络“权力”的高诉求等方面阐释和分析大学生网络话语现象的心理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支持正向网络话语、引导高雅网络话语、养成网络话语规范、形成网络话语自治机制等大学生网络话语引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群体特征;心理动因;引导策略 DOI:10.15938/ki.iper.2017.02.018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083-05 作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网络社会延伸和拓展了大学生的现实话语空间,赋予了大学生更为自由的话语权力,也改变着大学生的话语形态、话语模式和话语权效,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可以颠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身份参与到网络社会中,对各类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校园事务进行网络话语表达,然而,其中相伴相生的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却日益凸显,表现在对现有语言规范的改造或否定、对现有文化的低俗解读、对现有道德规范的曲解及利用网络话语实施违法行为等方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因而,为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亟需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的类型划分、群体特征、心理动因及引导策略等进行深层次解读与研究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的类型划分 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是指在网络交流与互动沟通中,大学生创造或运用的网络话语违背了一定的话语规范和话语准则,表现出的网络话语偏差行为或现象。笔者以百度贴吧、微信、微博和校园BBS为调研平台,选取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表现作为调研对象,运用问卷调研法、观察法和信息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的研究分析。笔者综合分析得出,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不符合传统语言规范的“知识型失范”,不符合优秀传统文化规范的“文化型失范”,挑战道德底线的“文明型失范”,违反法律法规的“法治型失范”四种类型 1.知识型失范 知识型失范,是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的最低层次,主要表现在不符合传统的语言规范,其核心特征是话语制式违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写法和标准,主要分为文字变形和字义变形两种 第一,文字变形。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大学生乐于使用数字或者字母代替文字,用符号谐音代表文字,从而使语言更加简略,提高语言的情感强度,创造相对较宽松平等的聊天环境,提高交流效率,获得更好的网络交流体验,比如“2333”(?碓从诿ㄆ吮砬榈?2333号,是一张捶地大笑的表情)这一网络话语深受大学生青睐,他们常在论坛发帖的时候加上一句“2333”,引申为某件事情“很有趣、搞笑”等含义。大学生广泛使用这类有“故事”的文字变形的网络话语,致使网络语言规范更大化的区别于传统语言规范 第二,字义变形。大学生通过改造或附加来延伸或拓展传统旧词的意义,使其在语义上具有更形象的新解释,或在原有语义的基础上转变语言倾向及语气色彩,比如“奇葩”本意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为褒义,而大学生常将其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比较“奇怪”,为贬义;又如“恐龙”原语义中性,是“一种物种”的名称,而大学生常将其用于描述“丑女”或“难看”的景象,为贬义。此外,大学生创造的各类“校园体”网络话语,也是一种特殊的字义变形,即用一种特殊的语序形式使得校园网络话语具有更丰富的语义内涵 2.文化型失范 文化型失范,是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的第二层次,主要是指大学生网络低俗话语,其核心特征是违反中华优秀文化的准则和原则,将规范的话语和表述扭曲化,更多地体现大学生作为网络话语实践者的一种恶趣味。如果说知识型失范某种程度上是对语言相对中性的再创造,那么文化型失范便是当代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恶性发展的第一步 第一,网络恶搞。在网络交流中,大学生容易将现实生活中不太显露的低俗、恶俗甚至反文化等表现进行网络话语投射,有些大学生甚至觉得对网络话语的“恶搞”是网络交流的必要,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对传统话语文化准则的扭曲,对恶搞话语的迎合、运用甚至创造,尤其是对传统语言色彩倾向性的倒置使用,已经成为常见的大学生网络话语模式。就例如最简单的“尼玛”,“尼玛”在藏族文化中是一个神圣的词汇,在藏语里译为光明的、神圣的,同时也有“太阳”的意思。[1]而在大学生网络交流中,大学生往往将“尼玛”变成“你妈”的谐音,并且加之贬义的解释,表示惊讶和愤怒之情 第二,低俗话语。笔者调研中发现,96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