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讲座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ppt

中医学讲座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学讲座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中医学讲座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中医学的历史 1.战国—秦汉 《黄帝内经》 2.东汉 《神农本草经》 3.东汉末年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5.唐 苏敬 等《新修本草》 6.宋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金元四大家代表人物、学术观点 1.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所以被称为“寒凉派”。其火热理论对温病学说的形成给以深刻影响。 2.张从正:字子和,传河间之学,力倡“攻邪论”,主张“邪去则正安”,临证善于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称之为“攻下派”。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的致病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关于心身医学、社会医学的思想。 3.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创脾胃论,治病重在调理脾胃,升举清阳,被称之为补土派。 4.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力主相火论,其学术思想的根本观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被称之为养阴派。 明清时期 1.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2.明 吴有可《瘟疫论》 3.清 叶天士《温热病篇》---卫气营血 4.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新中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 1.确立了三大方针 2.建立了高等中医院校 3.对中医积极进行整理、挖掘、提高 4.大搞了中草药运动 5.积极开展了中医理论的研究 6.立法进行保护 中医学理论的系统性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宫、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 1 )人与自然环境的适应。 ( 2 )人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 恒动观念 个体诊疗观点 谢谢 * * * * * 1.《黄帝内经》,包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62篇。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在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养生等,其内容包括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病证、针灸和汤液治疗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它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黄帝内经》的成就,不仅反映在医学方面,而且运用医学科学的成果,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形神、体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共3卷(亦有作四卷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主养命以应天,中品主养性以应人,下品主治病以应地,这是中国药物学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书中还概括地论述了四气(寒、热、温、凉)五昧(酸、苦、甘、辛、咸),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和合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未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全书内容概括了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温、清、滑、消(利)等八法,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病、证、理、法、方、药,以及调养、调护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中医临证(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优秀的经典临床医学基础名著,迄今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发掘。 4. 药物学研究方面,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本草纲目》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广泛、影响深远的药学巨著,不仅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的成就,而且还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做出了详细的论述,极大地发展了中医药学理论,丰富了世界科学宝藏。 5 宋金元时期,哲学流派的学术争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思想家的革新精神,为中医学术的创新和突破性发展,奠定了社会文化科学基础。许多医家在继承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创见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开创了中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大大地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学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