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九章液体制剂介绍.ppt

  1. 1、本文档共1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相体积比对乳剂类型的影响 相体积比:油水两相的体积比。 几何学角度,具有相同粒径球体,最紧密填充时,球体所占最大体积为74%。如球体间再填充小球体,总体积可达90%。 不考虑乳化剂时,油相体积<水相体积,易形成 O/W 型乳剂;反之,可能形成 W/O型乳剂。相同条件下,O/W 型乳剂比W/O型易形成,且稳定。 一般乳剂的分散相浓度在40%~60%之间比较稳定。 < 26%乳滴易分层; >60%时,乳滴易合并或引起转相。 五、乳剂的稳定性 1.分层 现象: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 原因: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 措施: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调整相体积比。 预后:分层的乳剂经振摇后仍能恢复成均匀的乳剂。 2.絮凝 现象: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 原因: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可能使乳滴的电荷减少,ζ电位降低发生絮凝。 措施:调整ζ电位 预后:絮凝状态仍保持乳滴的完整性。但絮凝状态进一步变化会引起乳滴的合并。 3.转相 表现:由O/W→W/O或W/O→O/W。 原因:由于乳化剂的改变引起。如油酸钠是O/W型乳化剂,遇氯化钙后生成油酸钙,变为 W/O型乳化剂,乳剂则由O/W → W/O。 预后:转相时两种乳化剂的量比称为转相临界点。在转相临界点上乳剂不属于任何类型,处于不稳定状态,可随时向某种类型乳剂转变。 4.破裂 现象:乳剂分为油、水两层。 原因:温度增高;乳滴的大小不均易引起乳滴的合并。 措施:制备乳剂时尽可能地保持乳滴均一性;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 预后:乳剂的破裂是不可逆的,振摇后也不能恢复成原来的分散状态。 5.酸败 现象:油相酸败,水相长霉,药物变化。 原因: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变质。 措施:须加入抗氧剂和防腐剂,防止氧化或酸败。 六﹑乳剂的制备 (一)乳剂的制备方法 1.干胶法 乳化剂→油相中研匀→加水相→初乳→水稀释至全量。 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是: 植物油为 4:2:1, 挥发油为 2:2:1 液体石蜡为 3:2:1 2.湿胶法 乳化剂→水中研匀→加入油→初乳→水稀释至全量。 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与上法相同。 3.新生皂法 4.两相交替加入法 5.机械法 胶体磨 — 5μm 超声波乳化器 高速搅拌器 — 0.65μm 高压乳匀机 — 0.3μm 6.纳米乳制备:油+水+乳化剂+辅助乳化剂 7.复合乳剂制备:两步乳化法 (二)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 若药物溶解于油相,可先将药物溶于油相再制成乳剂; 若药物溶于水相,可先将药物溶于水后再制成乳剂; 若药物不溶于油相也不溶于水相时,可用亲和性大的液相研磨药物,再将其制成乳剂; 也可将药物先用已制成的少量乳剂研磨至细再与乳剂混合均匀。 干胶法-鱼肝油乳剂: 【处方】 鱼肝油 500ml 阿拉伯胶粉 125g 西黄蓍胶粉7g 糖精钠 0.1g 挥发杏仁油1ml 尼泊金乙酯 0.5g 纯化水 加至 1000ml 【制法】 将阿拉伯胶与鱼肝油研匀,一次加入250ml纯化水,用力沿一个方向研磨制成初乳,加糖精钠水溶液﹑挥发杏仁油﹑尼泊金乙酯醇液,再缓缓加入西黄蓍胶胶浆,加纯化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七、乳剂的质量评定 1.乳剂粒径大小的测定 2.分层现象的观察 3.乳滴合并速度的测定 4.稳定常数的测定 (三)絮凝与反絮凝 高度分散的混悬微粒,具有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公式: ΔF为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值;ΔA为微粒总表面积的改变值;δs.L为固液界面张力。 减小δs.L ,才能降低ΔF。因此疏水性药物应加入适当的润湿剂。 减小ΔA,才能降低ΔF。因此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ζ电位降低,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 一般控制ζ电势在20~25mV,恰好产生絮凝。 絮凝状态特点:沉降速度快,有明显的沉降面,沉降体积大,经振摇后能迅速恢复均匀的混悬状态。 混悬微粒形成疏松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其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称为反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反絮凝剂所用的电解质与絮凝剂相同。 当两个微粒间的距离至S点时,引力稍>斥力,粒子形成絮凝状态,这是粒子间的最佳距离。 当粒子间的距离达m点时,斥力最大,微粒间无法聚集而处于非絮凝状态。 粒子间的距离到P点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