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商街——南京路的前世今生汇编.docx

中华第一商街——南京路的前世今生汇编.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第一商街——南京路的前世今生汇编

跨越上海黄浦、静安两区的南京路,以西藏中路为界,东边是南京东路,西边是南京西路,全长 5466 米,由外滩一直蜿蜒至静安寺。旧时,南京西路叫做静安寺路,只是一条通往市郊的幽静马路,英文名 Bubbling Well Road ,老百姓取其谐音,一语双关地称之为“泡泡井路”。只有南京东路才是无可争议的中华第一商业街——南京路。如今,以河南中路为界,南京东路的西段已是商业步行街,通往外滩的东段仍然是车水马龙的交通干道。漫步在南京路上,游客们常常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商业步行街只是河南中路到西藏中路这一段?从河南中路到外滩,商店少了许多。其实这一段的南京东路,恰恰才是最早的南京路。  从花园弄到南京路   1842 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沿海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外商可以携带家眷在通商口岸居住、贸易。次年10月,中英政府签订《虎门条约》,具体规定由中国地方官与英国领事共同议定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区域。根据这些不平等条约,上海于 1843 年 11 月 17 日正式开埠。  按照国际惯例,领事机构一般都设在人口繁多的城区之内,以首任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 George Balfour)为代表的外侨,却梦想着能在上海拥有一处属于自己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的土地。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上海城外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那块空旷的土地,当时那里还是芦苇丛生的荒滩,但此处交通便利,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而颟顸的清政府官员害怕当地民众与洋人接触徒生事端,也希望在通商口岸实行“华洋分治”,任由那些为数不多的“蛮夷红毛鬼”在荒郊野外自生自灭。   1845 年 11 月 29 日,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划定北至李家场,南临洋泾浜,东濒黄浦江的 830亩土地为英商居留地。章程规定:“界内土地,华人之间,不得租让;亦不得架造房屋租与华商”,而外国人租得土地后,“亦不得建筑房屋租与华人,或供华人之用”。从而奠定了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外国租界的法理基础,因此,《上海土地章程》被在沪外侨视为租界的“根本大法”。  经过数次扩张之后,连同公共租界、法租界在内,上海租界总面积将近 5 万亩,成为独立于中国立法、行政、司法体系之外的国中之国。然而,租界在创建之初,毕竟只是一块位于上海城外的荒郊之地,在沪外侨无法融入上海当地的社会生活。在远离故土的东方世界,他们感到必须以西方社会为模式,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日常生意事务之余,外侨最为需要的是能缓解思乡之情的娱乐活动。 1850 年,瑞麟洋行大班霍格( William Hogg )等人组织跑马总会,最先在今南京东路、河南中路一带占据 80 余亩土地辟作花园,开设“抛球场”,并围绕球场铺设赛道作为春秋两季跑马竞技之用,是为上海第一个跑马场。次年,租界当局修筑从外滩通往抛球场花园的小道,名为花园弄( Garden Lane ),又叫派克弄( Park Lane )。这条短短不足 500 米的花园弄就是日后南京路的雏形,也是中国第一条近代意义上的马路。图1: 19 世纪末的南京路街景  抛球场辟设之后,一些具有经济头脑的外侨看准了商机,争相至此经营开市。跑马总会遂将抛球场土地变卖,并于 1854 年在今浙江中路和湖北路以西、西藏中路以东占地 170 余亩兴建“新花园”,即第二跑马场。不久,该处地价大幅上涨,于是总会又将这处跑马场以高于原地价10 倍的价格分块出售。随着跑马场的一次次迁移,花园弄也不断向西延伸, 1862年修至泥城浜(今西藏中路)。跑马总会凭借租界当局的势力和外侨的特权,在泥城浜西岸,今黄陂北路以东,南京西路以南圈定 460多亩土地,开辟第三跑马场,亦称跑马厅,并在其北面修筑道路直通西郊静安寺。  花园弄伴随着跑马场的变迁而向西延伸,一条条道路街巷随着租界的扩张和繁荣而不断铺设兴修。在租界辟建之初,包括花园弄在内的几条新筑道路,都没有正式的名称。例如,租界与华界的最早分界线称为“界路”(今河南路),租界内铺设石板的小路称为“石路”,位于圣三一堂旁边的街道称为“教堂街”……与传统中国的街、巷、里、坊不同,从黄浦滩到抛球场的花园弄,诞生之际只是供外侨散步、遛马的小道,既然是车马行驰的道路,当地华人百姓则称其为“马路”。此后,租界当局又在花园弄以南陆续修筑了五条东西向的小路,花园弄历史最为悠久,理所当然是老大哥,故又被称为“大马路”,相应地也就有了“二马路”(今九江路)、“三马路”(今汉口路)、“四马路”(今福州路)、“五马路”(今广东路)和“六马路”(今北海路)的称呼,甚至连法租界境内最主要的东西向通衢大道也被称为“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图2:1917 年南京路地图  为了改变租界内道路名称混乱的状况, 1865 年 10月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