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姓氏祠堂文化介绍汇编
中国姓氏祠堂文化介绍
二十世纪后期,寻根问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旅居海外的“三胞”回乡谒祖络绎不绝,城乡的许多祠堂也都加以整修并传承祭祖传统。学术界也越来越加注重中国的祠堂文化,并成立了中国祠堂文化研究会;在世界范围内,有关中国祠堂文化的研究也日趋活跃;福建省文化厅于二00一年三月还发出了通知,对全省各地的祠堂进行了登记,对祠堂文化进行抢救挖掘、记载传播工作,还编纂《八闽祠堂大全》上下两辑:《中国祠堂大观》也于二00五年六月出版,无疑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化工程。
祠堂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内涵博大精深。祠堂是姓氏祖根和聚集繁衍的象征。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传统的祠堂文化,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对祠堂文化赋予新的使命,充实新的内涵,扩展新的功能,实行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活动形式,使古老的祠堂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融入“先进文化”的范畴之中,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发展要求,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这应当是我们研究、弘扬祠堂文化的正确方向和基本思路。
本文就笔者十多年研究和探索的一些见解,愿抛砖引玉,与诸多有识之士交流与切磋,期望共同把传统的祠堂文化发扬光大。
一、祖与祖祠含义:
先从“祖”字说起。“祖”字最初的字是“且”,“且”和“祖”同音。“且”字的本义是祭祀时用的礼器。最初的含义,“且”是原始社会的男性生殖器图腾崇拜,是氏族繁衍昌盛的象征,因此祖先的神主牌便仿照“且”的形象而创设的。“示”字很象古人所崇拜的“灵石”一样,本义是在这个灵石上放置祭品。后人把“示”和“且”合成今天的“祖”字,引申为先代的祖宗。正因为“示”的本义是放置祭品的灵石,所以汉字中凡由“示”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祭祀有关,如福、祈、祷、祝、祀、崇等等。而“且”字也同样,凡由“且”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祭祀有关,如俎,形象为古代祭祀时盛牛羊肉等祭品的礼器。
人们为了祭祀祖先,后来才有了祠庙。“孝经”说:“孝子之于亲也,为之宗庙。”在远古时代,人们还是居住洞穴或只有简陋的棚寮,当然还没有祠庙,祭祀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后社会向前发展,有了贫富悬殊,有了贵贱尊卑,于是士大夫有庙,而庶民无庙,这自然引起庶民的反感,谁没有祖宗?有祖宗怎么能不祭祀呢?于是后来才有了属于本家族的祠堂,在祭祀权上也就平等了。
二、祠堂文化由来
在我国古代璀灿夺目的古建筑宝库中,祠庙是特别受人重视的建筑物。祠庙是供奉和祭祀人神,即祖宗和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以及先贤、名士、英雄等类人物的神位。祠庙也被称为家庙、祖庙、宗庙、宗祠、祠堂等。
祖庙是专门用来祭祀祖先阴灵的场所。祖庙分为二类:一类是王室、诸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这类祖庙被称为太庙、宗庙。一类是臣民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这类祖庙又被称为家庙、宗祠,南宋以后被称为祠堂。
祠庙还有一类是用于供奉和祭祀帝王、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以及先贤、名士、英雄人物的建筑物。我国著名的祠庙有:黄帝轩辕庙、宝鸡的神农庙、天水的伏羲庙、临汾的帝尧庙、绍兴的舜帝庙、绍兴的禹王庙、北京的太庙、曲阜的孔庙、淮阳的陈胡公祠、邹县的孟庙、秭归的屈原祠、绍兴的王右军祠、九江的陶靖节祠、韩城的司马迁祠、江油的太白祠、成都的杜甫草堂、潮州的韩文公祠、柳州的柳侯祠、眉山的三苏祠、崇州的陆游祠、卫辉的比干祠、都江堰r 二王祠、成都的武侯祠、运城的关帝庙、云阳的张飞庙、海南的五公祠、合肥的包公祠、杭州的岳王庙、太原的晋祠、广州的陈家祠等三十座名祠。许多名祠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华民族建筑宝库中的文化遗产。
中国祠堂文化发轫于夏、商、周时期,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周代“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说明彼时祖庙规格有严格的规定,帝王祖庙最具权威,而士大夫则依次分等配祀致祭,庶民百姓没有资格建祠立庙,只能在居家之庙室设祭。
祠堂文化盛于唐、宋。宋时,朱熹在“朱子?家札”中对祠堂作了新的规划和阐述,提倡尊祖敬宗,推崇忠、孝、节、义的思想,由于受到当权者的支持,而得以推衍,此后民间建祠祭祖之风由此日盛。到了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广建祠堂,使祠堂文化席卷全国,祠堂遍天下,以致“族必有祠,祠必有产(祭田)”。至清末民初,祠堂成为乡村家族社会活动的中心,成为姓氏宗族的象征。
我国祠堂遍及五洲四海,尤以闽、粤、淅更为盛行,就八闽大地就有祠堂近二万所之多。祠堂占地宽广、建筑雄伟壮观,工艺精巧高超。在台、港、澳和东南亚,乃至美洲大陆的华人祠堂,也有上千之数。可见祠堂文化源远流长。
三、祠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