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考作文审题专项训练汇编
记人、叙事、写景、描述场景、抒情、议论、说明 素材积累与剪裁 审题立意 结构安排:开头结尾,曲折有致,过渡连贯 表现技巧:具体细致,生动有趣,抓住特征,充实突出,文学色彩 作文专项训练 审题专项训练 偏 题 死无葬身之地! 考场作文的特点:限定性 限定题目 限定内容 限定范围 限定字数 …… 打分首要依据——符合题意的程度 一类40-34 二类33-24 三类23-14 四类13-0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 偏离题意 表达 20分 / / / /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 / / / 错别字 不足字 缺题目 减分 符合题意的程度 作文=题意 作文与题意交叉 作文范围大于题意 作文范围小于题意 作文范围与题意没有任何关系 审题——六审四瞄看分明 近年中考作文命题反对模式化,加大限制性,成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传统上,审题要看作文类型,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审题方法个个不同。其实,万法归宗,不管什么类型的作文,都需要凝练成一句话,找到这句话,就可以转化为命题作文来写作。所以,我们以简驭繁,以命题作文为主,解剖审题。 一则作文审题,要审什么呢? 中心词、写作对象、范围、修饰词、句式、题意、体裁、情感、字数、人称等等。 审查题目,分析这些信息,不是每处都仔细琢磨,得分个详略:有些,需要仔细审题,要推敲,思忖,花上一刻钟也不为过。有些,则只需瞄一眼,知道了,心中有数就成,时间控制在几秒以内; 一、审中心 要善于锁定题目最核心的词语,即中心词。找找下面题目的中心词。 “善良的谎言” “成长的烦恼” “我眼中的色彩” 提示:要死盯着这些中心词,慢慢咂摸他们的“色香味”。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温暖的时刻” 红色--吉祥,中国人在喜庆的日子里都用红色装饰 紫色--神秘,这个看的出来,很神秘的颜色 白色--纯洁,纯洁无瑕的白色,美丽 粉色--温馨、浪漫,女孩子喜欢粉色不只是因为好看,用它来装点房间会有温馨的感觉,还有浪漫的感觉(联想到花) 天蓝色--幽静、清爽、忧伤,天空很静,蓝色也静, 橙色--欢乐、明亮,看起来很快乐 青色--伶俐,青出于蓝胜于蓝 灰色--颓废、失望,有些人失败了就灰心了,真不好 黑色--意义太多了 在西方文化中,黑色一般代表贬义,如:黑色的日子,表示凄惨、悲伤、忧愁的日子,像“黑色的星期五”; 1、“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难以忘怀”也就是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觉得可怜,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了,那就没写出这个题目应有的震撼度。 2、“温暖的时刻”,“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心灵的,而且重点应该放在后者。 3、“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那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汶川地震,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审对象 少年不知愁滋味 最可敬的人 我的快乐之旅 洒进____的雨 “那天,我捡到快乐的钥匙” “愿望” “一个______的微笑” 黑板上的记忆 三、审范围 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最近两年,为了防范套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这一趋势,我们不能不察。 符合题意的程度 作文=题意 作文与题意交叉 作文范围大于题意 作文范围小于题意 作文范围与题意没有任何关系 “美丽的瞬间”, 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像“三年前……一年前……现在”这样娓娓道来。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不能“家里……街头”写上好几幕,我们写过的“一道风景线”也是如此。 “雨后”“上中学后的第一天”“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请同学们特别注意题目里 的时间词,如:“一天“冬天”;地点词,如“校园”“窗外”;数量词,如“那一刻”“一件事”“第二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