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 导 论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道 家 (二)何谓道 1、道是原始未分的混沌状态,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2、道作为宇宙本源无形无象,不可名状,但又是真实的存在 3、道作为宇宙的本源是独立的、恒常的、超越的存在,不依赖任何外在因素。它不仅是万物产生的总根源,而且还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总依据,前者是宇宙生成论,后者则具有宇宙本体论的意义 4、道法自然 5、老子道论的意义 (1)“道”原初的意义,先秦各家对道的论述 (2)老子道论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3)老子道论在先秦思想中的意义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道 家 (三)如何体道 1、“为学”与“为道”的判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2、否认感官和理性思维在体道中的作用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3、把握道必须靠静观的方法,靠心之“玄览”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致虚极,守静笃。”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道 家 (四)反者道之动 1、对立双方的相反相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对立双方向反面转化 “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合抱之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 4、“柔弱胜刚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柔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道 家 (五)无为而无不为 1、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的分析和批判 2、老子对社会现实的主张 (1)重民,要求统治者收敛自己的贪暴 (2)绝仁弃智,使民无知无欲 (3)实行“无为”政治,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3、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 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 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六)历史地位和影响 三、庄子 (一)其人其书 名周(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一生贫穷。其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道 家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道 家 (二)本根论 1、庄子明确提出“本”、“根”,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独立自在的本根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 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 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 老。” 2、“物物者非物”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 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 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3、道与物的关系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唯达 道者知通为一。”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道 家 (三)齐物论 1、齐万物 “以道观之(物),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2、齐是非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 《中国哲学史》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哲学教研室 谭贵全 导 论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 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史)自北大于1914年设立中国哲学门,以及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出版而产生,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诠释中国思想的结果,是以西方的名言范畴系统裁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资料的结果。因此,从那时起,就伴随着“哲学在中国”和“中国的哲学”的争论,“何谓哲学”、“中国有无哲学”的争论,“中国哲学”就存在所谓合法性危机。 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 中国哲学的史? 中国的哲学史? 导 论 二、中国哲学史的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