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之论语十四课梳理之三.ppt

高考语文复习之论语十四课梳理之三.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复习之论语十四课梳理之三

* 论语重难点梳理 十四、中庸之道 (哲学理念 ) [课文理解] 本章阐述孔子的人生出世的态度和保持社会安定的基本思想,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所以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宋代时,专门把孔子关于“中庸”的一些论述集中加以评论阐述,作为“四书”之一。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 [课文解读]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中庸和“折中主义”并不是同一概念。“折中主义”用的是掩盖矛盾的方式来解决“矛盾”,是一种以不要原则为前提的委曲求全。在生活中,折中者就是“和事佬”,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是“老好人”。而中庸决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不是不要原则,不是不分是非。因此在本文的(17.13)章中孔子讨厌“乡原”这些折衷主义者。 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定。 课文梳理 6·29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大概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 11·16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 (2)愈:胜过,强些。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13·21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1·12有子曰:“礼(1)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