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的理解。 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六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河” 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 又如“诗”“书” 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 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 如“金” 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 “谷” 古代泛指庄稼粮食 “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 “臭” 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 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 (3)词义转移。 如“去” 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 “走” 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 “劝” 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 “穷” 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 “丈夫” 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 “牺牲” 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 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 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 “爪牙” 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 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过秦论》 (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 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系向牛头充炭直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甚矣,汝之不惠 (5)或师焉,或不焉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赢粮而景从 (8)风吹草低见牛羊 (9)张良出,要项伯 (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 就 (1)金就砺则利( ) (2)连辟公府不就 (3)一蹴而就(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6)乃谢客就车( ) 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3)秦贪,负其强( )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 (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或“兄长” ;“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