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 规律四: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宾语前置。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府吏见丁宁(我)     久久莫相忘(我) 规律六:代词“自”、“相”、“见”作宾语,常常前置。 5、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 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下列句子属于介宾短语后置的是: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2、拜送书于庭 。 3、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 4、于其身,则耻师焉。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1、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2、长于臣:《鸿门宴》 3、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4、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形)+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动词(形) 1、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促织》 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翻译:如/若+宾语+动词 1、动词+以+宾语(名/代) 2、动词(形)+于+宾语(名/代) 3、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状语后置 小 结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倒装句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豫州今欲何至: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未之尝闻: 8、以为莫己若也: 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 判断句 1、 “… …者, … …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3、 “… …者, … …”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2、 “… …者也” 5、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4、 “… …, … …也”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夫战,勇气也。 课堂练习: 1、找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梁,吾仇也 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 2、找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B.陈胜者,阳城人也 C. 或异二者之为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 3、找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夫战,勇气也 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B 4、找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D.滕,小国也 A 二、用“为”、 “是”表示判断。 (一)、用 “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用“是”表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词》 注意: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应译为“这”或“正确”,不能看作判断词。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三、用副词辅助完成判断。 (一)、用副词“乃”表示肯定判断。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二)、用副词“则”表示肯定判断。 ①此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