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教材P51“探究问题1”:为什么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强调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其哲学依据是什么? 提示:(1)党和国家领导人之所以如此强调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因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才能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正确认识国情,按我国的实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才能使党的理论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实践的要求,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事业的成功;才能引导党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哲学依据:①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②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③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④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反映了工作中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其起码要求。 3.教材P51“探究问题2”: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说法? 提示:(1)上述材料说明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现代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这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以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 (2)①《易传·系辞下》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②《论语》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③《国语》记载,范蠡对越王说:“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④《论语》记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方法技巧点拨 (三)体现型试题解法“一二三”方法突破 [例] (2010·福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一: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一,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 1.材料分析: (1)材料首先列举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论述,从而可以看出其内涵在不断变化;从专家点评部分可以看出传统民本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为阶级统治服务的。 (2)材料又指出了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在专家点评部分指出了“以人为本”思想是立足于实践,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设问分析: 从三个方面把握设问,一是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历程;二是“如何体现”,属于体现型试题;三是“人类认识过程”,点明了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认识发展的知识。 3.理论依据: (1)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答案] (1)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2)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专题02 阅读理解(记叙文)-【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英语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 VIP
- 电路分析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史健芳 陈惠英 李凤莲 等 ch4电路的基本定理.ppt
- 2024年眼科医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考历史热点专练系列: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潮流.pdf
- 部编五下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VIP
- (八省联考)山西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 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pdf
- 南芯产品规格书SC8886.pdf
- 《感受宪法日》课件 2022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pptx
- 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题-2023年新高考化学真题(解析版).pdf
- 公寓de全人物攻略本为个人爱好而制成如需转载注明信息.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