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讲 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

汉语发展史 第五讲 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 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 1. 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头 2. 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尾 3. 中古近代新兴形容词词尾“地” 中古近代新兴形容词词尾“的” 5. 关于词尾“的”、“地”的来源问题 1. 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头 在汉语里,形容词和副词的界限有时并不十分清楚,所以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起讨论。 在先秦文献如《尚书》和《诗经》里,可以经常碰到类似词头的前加成分。 说成是词头很勉强,因为它们不但能接在形容词之前或后,也能接在动词的前面。 为便于讲述,且以词头来认识。 1. 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头 这些词头主要有: 1.其,例如: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静女其姝,俟我以城隅。《诗经·邶风· 静女》 2.有,例如: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诗经·邶风· 静女》 2. 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尾 有一些成分是必须认为是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尾的,主要有“如、尔、而、若、然、耳”等。 这些字在上古都是泥母字,读音相近,应是一个词(尾)。 1.如: 屯如亶如,乘马班如。《易·屯卦》 婉如清扬。《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 空空如也。 2. 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尾 2.若: 用史巫,纷若,吉,无咎。《易·巽卦》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3.尔: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货》 4.而: 突而弁兮。《诗经·齐风·莆田》 欣而长兮。《诗经·齐风·猗嗟》 2. 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尾 5.耳: 突耳加冠为成人。 《诗经·齐风·莆田》郑笺 我其以信相誓旦旦耳。《诗经·卫风·氓》郑笺 6.“然”作为形容词的词尾,寿命最长,从《诗经》时代起,直到“五·四”时期,“然”始终被作为副词的词尾,例如: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诗经·邶风·终风》 士大夫怅然失望。《汉书·陆贾传》 猛然见了把头低。《西厢记》第四回 现代汉语还有:“突然”、“突然”、“忽然”,“凛然”等等。 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尾 带词尾“然”的形容词最初是单音节的,后来有不少双音节的形容词也带词尾“然”,例如: 子贡蹙蹙然立不安。《庄子·天运》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孟子·公孙丑上》 有些叠音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减为单音词: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庄子·齐物论》 3.中古近代新兴副词词尾“地”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后面可以接“之”或“者”,关于这类“之”和“者”,历来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是结构助词,王力先生认为是介词,潘允中先生也接受了这一观点,郭锡良先生认为是连词。 如: 渐渐之石。《诗经·小雅·渐渐之石》 蓼蓼者莪。 《诗经·小雅·蓼莪》 皇皇者华。《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3. 中古近代新兴副词词尾“地” 副词词尾“地”要比“的”产生的时间早,在南北朝刘宋时期的作品中,已经有个别用例:《世说新语·方正》:“使君如馨地(那样地),宁可斗战求胜?”这是早期的例子,但不普遍,唐代这类的例子才多起来,大多是作副词词尾: 几时来翠节,特地引红状。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诗 直是不出门,亦是草漫漫地。《洞山语录》 3. 中古近代新兴副词词尾“地” 宋代以后的用例有: 平白地为伊肠断。苏轼词 好好地看了,却自生怕怖。《景德传灯录》卷18 “地”偶尔也做形容词词尾: 自己心里黑漫漫地。景德传灯录》卷18 凛凛地身材七尺五。《董解元西厢记》卷1 百媚地莺莺不胜悲哭。 同上 4.中古近代新兴形容词词尾“的” 形容词词尾“的”最早的形式是“底”字,最早见于唐宋人的话本、语录等: 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条平坦底道路。《河南程氏遗书》 真实底事作么生举?《景德传灯录》 暖底雪,活底花,嫩底柳。宋·张镃《南湖诗余》 自古无不晓事底圣贤,亦无不通变底圣贤。《朱子语类》 4.中古近代新兴形容词词尾“的” 宋代以后“底”被“的”代替,并且逐渐规范下来,在《董解元西厢记》中有多个例子: 小颗颗的朱唇,翠弯弯的眉黛。卷1 穿对儿曲弯弯的半折来大弓鞋。卷1 可见,“的”是从元代才通行起来。“的”、“地”同一语源,元代开始,“地”多用于副词词尾,“的”多用于形容词词尾。这种分工后来固定并成为规范。 5.关于词尾“的”、“地”的来源问题 关于“的”、“地”的来源,有以下一些讨论: 1.章太炎先生说:“今凡言‘之’者,音变如丁兹,俗或做‘的’。” (《新方言·释词》)又说:“今人言‘底’、言‘的’,凡有三义。在语中者,‘的’即‘之’字,在语末者,若有所指,如云‘冷的’、‘热的’,‘的’即‘者’字。”(《新方言·释言》) 5.关于词尾“的”、“地”的来源问题 2.吕叔湘先生在《汉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