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针灸在临床常见病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在临床常见病方面的应用 围场县医院康复科 薛娇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医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针灸的作用 人体 针灸治疗疾病要综合运用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并注重经络穴位诊断,再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部位是在脏在腑,在经在络,在表在里;疾病的性质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根据辨证结果,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并考虑腧穴作用、机体特异性,按方施术。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阴阳,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扶其正气,祛其邪气,使机体阴阳恢复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是怎么治病的? 头痛扎头? 手痛扎手? 面 瘫 即面神经麻痹。分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 临床表现 面瘫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做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时还可以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证型: 风寒型:有面部受寒因素,遇寒病情加重,得热面部舒服,舌淡,苔薄白,脉浮。 风热型:往往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伴有耳内、乳突轻微压痛,舌红,苔薄,脉浮数。 针灸治疗 取穴原则:阳明经穴为主,远近相配穴为原则。 处 方:1、风池、翳风、阳白、攒竹、迎香、地仓、颊车、合谷、太冲等。 2、太阳、印堂、四白、牵正、人中、承浆、足三里等。 两组交替取穴,可配合电针、眼针。 不寐:通常称为“失眠”、“不得卧”等,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证。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 病因病机: 情志不遂,肝阳扰动; 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 惊恐、房劳伤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炽,心肾不交; 体质虚弱,心胆气虚;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 辨证: 主症:经常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甚则彻夜不眠。 肝阳上扰:兼情志波动,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满,舌红,脉弦; 心脾亏虚:心悸健忘,面色无华,易汗出,纳差倦怠,舌淡,脉细弱; 心肾不交: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 心胆气虚:心悸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舌淡,脉弦细; 脾胃不和:脘闷噫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 基本治疗: 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 配穴: 肝火扰心:加行间、侠溪; 痰热内扰:加丰隆、内庭、曲池;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心肾不交: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 心胆气虚:丘虚、心俞、内关; 脾胃不和: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操作:神门、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较重的不寐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 腰 痛 定义:腰痛又称腰脊痛,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其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 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 常见于西医学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变、椎间盘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等。 临床表现: 经脉辨证:疼痛在腰脊中部,为督脉病证;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足太阳经证。 寒湿腰痛,兼见腰部受寒史,值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者; 瘀血腰痛:腰部有劳伤或陈伤史,劳累、晨起、久坐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者; 肾虚腰痛:腰眼隐隐作痛,起病缓慢,或酸多痛少,乏力易倦,脉细者; 主穴:阿是穴 大肠俞 委中 配穴:寒湿腰痛,加腰阳关;瘀血腰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