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寓言二则》汇编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小帮助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还要表现别人问话时的应表现出的疑惑之情。 3、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弄清词语的意思,并能翻译句子。 郑人买履 说说红字的意思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 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 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 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 度,无自信也。” duó,量长短 lǚ,鞋子 散集 到……去 量好的尺码 宁可 用 同“座”,座位 指量好的尺码 同“返”,返回 集市 终于 指鞋 等到 等到 坐,同“座”,座位 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 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就叫通假(借)现象。其中,“坐”就叫做“座”的通假字,“座”为本字。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 小提示:认识通假字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坐通“座”,座位) (反通“返”,返回) 请指出“之”“而”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 至之市 (2)而忘操之 (3)何不试之以足 (4)而置之其坐 (5)而忘操之 (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动词,到) (代词,指“鞋”) (连词,表示承接) (连词,表示转折) 虚词: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吾忘持度。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宁信度,无自信也。 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找出文中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 郑人买履的故事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固执,迂腐,愚蠢,可笑)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当堂练习: 一、解释下面红色字的含义 1、先自度其足 2、宁信度 3、及反,市罢 4、遂不得履 5、至之市 6、而忘操之 7、何不试之以足 二、翻译下列句子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三、这则语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布 置 作 业 1.背诵、默写《郑人买履》 2.预习、背诵《刻舟求剑》 自学提纲: 1、这两则寓意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2、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写法评析: 《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通过对比、反问揭示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 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练习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①履( ) ②宁( ) 3.解释字词。 (1)履( ) (2)操( ) (3)宁( ) (4)罢(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当堂训练 答案: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 当堂训练 7、读句子,回答问题。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8.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 (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3)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作业布置: 预习诵读欣赏,准备背诵古诗。 * 本资料来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