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2003年4月 联系方式 徐筱麟: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移动通信教研室 地址:南京标营2号教学楼438,邮编:210007 电话:025-4492611;3384699 手机 电子邮件:xuxiaolin@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1.1 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1.1.1 移动通信基本定义 移动通信就是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运动状态中进行信息交换,它包括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固定用户与移动用户的通信,概括来说就是“动中通”。 按此定义,陆地移动通信、移动卫星通信、舰船通信,航空通信等都属于移动通信的范围。 蜂窝移动电话的发展过程 中国蜂窝移动电话的发展 中国大陆无线寻呼的发展 1.4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20世纪 21世纪 业务方式 以音频为主的单媒体 以视频为主的多媒体 干线传输 微波 光纤 用户传输 有线 无线 复接方式 PDH SDH 交换模式 STM ATM 网络方式 三网鼎立 三网合一 1.4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无线革命 20世纪通信网的基本框架 中继线 无线为主(微波、卫星) 天上 包括部分有线(电缆) 用户线 有线为主(市话电缆) 地下 包括部分无线(无线电话) 21世纪通信网的基本框架 中继线 有线为主(光缆) 地下 包括部分无线(微波、卫星) 用户线 无线为主 天上 包括部分有线 1.4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1、移动电话将成为信息通信产业的亮点 据ITU统计,近年来电信业务的增长速度是总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而在电信业务中,移动电话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固定电话的增长速度。1997年,全球移动电话约2亿部,固定电话约10亿部,据美商业周刊预计2010年,全球移动电话约13亿部,固定电话约14亿部。移动通信将成为21世纪非常重要的通信工具。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2、移动数据业务的比重将日益增长,形成移动因特网 无线应用协议(WAP)已成为当前移动数据通信的热点,GPRS、 EDGE、 HDR等数据传输系统为移动网和因特网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预计下一代的移动电话将是利用的媒体电话。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无线因特网的发展: 基于有线方式的INTERNET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制约. 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使IP从有线向无线延伸 用户要求随时随地接入INTERNET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动力.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3、移动通信设备正朝着数字化、宽带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 GSM手机已达到70CC、70克( ITU要求:200CC、200克)。 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要求空中接口能够在不同环境中支持话音、图像 高达144KBit/s的高速移动数据通信、384KBit/s的低移动速度数据通信、2MBit/s的静态速率的数据通信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4、移动通信网络正朝着综合化、智能化、全球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 蜂窝、无绳、寻呼和集群等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将在第三代中,以全球通用、系统综合作为出发点逐步融合,力图建立一个全球的移动综合业务数字网。 第三代移动通信 1、 21世纪将进入移动信息社会 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回顾 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发展历史 4、IMT-2000无线接口标准 5、主要三代系统简介 1、移动信息社会的新概念 新世纪的信息革命: 移动通信持续高速发展,预计2003年,移动用户将超过有线用户 Internet势不可挡,席卷全球 2003~2004年,两者用户都将超过10亿 移动因特网业务将于2000年后逐步普及,预计2005年50%移动用户将上网 IMT-2000 将成为移动信息社会的基础 固定、移动和因特网用户发展预期 移动信息社会的网络基础设施 2、第二代系统回顾( 1 )GSM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1985年欧洲提出 8时隙TDMA体制,信道间隔200kHz 第二代的最主要标准 全球120个国家采用,1.83亿用户 第二代系统回顾( 2 )美国TDMA/136 1988年美国TIA提出 又称UWC136或DAMPS 3时隙TDMA体制,30kHz信道间隔 全球34个国家采用,2430万用户 第二代系统回顾( 3 )日本PDC系统 1990年日本ARIB组织提出 3时隙TDMA体制,25kHz信道间隔 仅在日本使用,4230万用户 日本在第二代失去世界市场,将在第三代上努力补偿 第二代系统回顾( 4 )美国IS/95 CDMA系统 1991年Qualcomm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