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中的道德隐喻与儿童道德教育----以彩虹鱼故.PDF

童话中的道德隐喻与儿童道德教育----以彩虹鱼故.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童话中的道德隐喻与儿童道德教育----以彩虹鱼故

童话中的道德隐喻与儿童道德教育 以“彩虹鱼”故事为例 杜传坤    [摘要]童话因其普遍存在的道德立场和隐喻叙事可以作为儿童道德教化的重要形式。 然而当代儿童道德叙事对童话中的道德隐喻缺乏深入省察,这可能比低效或无效的道德教育 更有害。以  “彩虹鱼”故事为例,它作为“分享”主题的童话影响深远,但本故事所隐含 的群体与个人之道德关系表明这是一种“伪分享”。在分享的名义之下隐藏着自私、掠夺与 平庸,显示出群体道德的可疑与危险。“彩虹鱼”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相通的东西,具有打动 人心的文学品质,这是一个好故事,但不是一个关于分享的好故事。错误地解读这一故事不 但无益于真正的分享品质的培养,还会破坏儿童的同情心与正义感。借助童话故事对儿童进 行德性教化应有审慎的态度。  [关键词]童话;道德隐喻;儿童道德教育;彩虹鱼  [作者简介] 杜传坤,女,山东平原人,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 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一、 童话对儿童道德教化的意义 故事是一种古老的德性教化形式。伴随着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被发现,童话故事从改编 民间口传故事到文人创作,越来越注重儿童性与文学性,逐渐成为儿童的文学,从而童话在 儿童道德教育方面愈益自觉地发挥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盖缘于童话的两大特征:一是童话 故事普遍存在的道德立场,二是童话的隐喻叙事。民间童话通过讲述很久以前的故事来传递 超越时空的善恶伦理观念,文学童话则以新的题材与人物形象表达现代清晰绝对的道德价 值,即使是建立在互文性基础上的后现代童话,在对经典童话的戏仿与解构中也仍然隐含着 多元、模糊、相对的道德观念,以颠覆传统叙述方式的方式或者以反对道德立场的方式确立 它的道德立场。阅读童话故事如果抛开道德立场同样无法理解其意义。 童话对儿童道德教化之所以意义重大还在于它所使用的隐喻修辞与儿童的思维特点相 契合。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两种思维模式,即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 而且两者之间是不可相互转换的。前者依赖于对形式完备的命题的验证, 告诉我们事物是 怎样的,它是逻辑—科学的和范式的思维;后者主要集中在人物及其行动的原因、意图、目 [1]83 标和主观经验,“不是通向事物是怎样的,而是事物可能是怎样或曾经可能是怎样的。 儿童所具有的主要是叙事性思维,他们经常运用自己的想象,把周围的一切看做是有生命、 有联系、有故事的世界。而童话借助象征性符码和暗示为经验有限的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可 能性世界的门,这是一扇隐秘的门,只有相信门那边的存在为真才能进入,叙事性思维赋予 了儿童这种信以为真的能力和兴趣,从而轻易就能跨入那个超越现实生活常规的关乎过去、 现在以及未来的“隐喻空间”。弗洛伊德发现,童话对儿童的精神生活影响深远,以至于当 他长大成人后仍会把童话当作童年经验的屏蔽记忆。德国诗人席勒也坦言,更深的意义寓于 我童年听到的童话故事之中,而不是寓于生活教给我的真理之中。就像《巫婆一定得死:童 话如何形塑我们的性格》一书所主张的,儿童内心存在着善与恶的斗争,而童话通过善良战 胜邪恶、巫婆必死的悲惨结局把善恶之争形象化了,这适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理解。[2] 童话可以跟孩子的潜意识对话,虚幻故事所描绘的情节及主题映射了儿童的心理真实,对孩 子的心灵而言是现实主义的,就如同神话是原始人信以为真的历史事实。同时儿童也知道, 童话中发生的事情无论与他的内心多么吻合,他都不必担忧,因为最后他都会过上幸福的生 活。 童话给予儿童的不是有关道德的知识,而是自我道德化过程本身。童话以“情境化” 的 方式让儿童体验人类实际的或可能的伦理与道德价值,并以直观可感的形象表征美丑善恶, 它从来不像寓言结尾的训诫一样直接说出教导,甚至也不逼迫读者做出道德选择,而是邀请 儿童去认同故事的主人公,这恰恰是童话在道德教化上的明智,因为“儿童的选择更多是基 于谁引起了他的同情,谁引起了他的反感,而不是正确与错误”,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 是‘我想做个好人吗?’,而是‘我想做一个像谁一样的人? 儿童在设想自己完全置身于某个 人物的境地的基础上决定这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