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走向繁荣:我及我所认同经济学观点
走向繁荣:我及我所认同经济学观点
从1983年到1988年,的经历了近六年的持续繁荣,到了1990年和1997年,陷入了相对的经济不景气之中,仅一年之后,中国经济又出人意料地迎来了新一轮的持续增长与繁荣,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然而就在人们为繁荣而陶醉时,通货紧缩却悄悄降临了,如何启动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了家和家们关注的焦点,关注中国经济的中外学者们都无法避开这样一个问题,繁荣从何而来?通缩又缘何而至?
一
在转型的原主义国家中,尽管中国和东欧、俄国的原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基本相似,并且社会经济转型的大体方向也非常接近,但看来相似的转型过程,结果却完全不同,中国的表现可谓一枝独秀。国内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中国的繁荣得益于渐进式的改革策略,但问题是如果较多地保护旧体制及其既得利益者,较长时间地维持现状能带来繁荣的话,那么是否有必要去深化改革呢?南斯拉夫曾搞过几十年的渐进式的改革,并也曾经历过经济繁荣,但最终于八十年代陷入萧条之中无法自拔(Woodward,1995)。还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繁荣来自于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重大进展,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确立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俄罗斯和其他东欧转型国家就会发现,只要市场机制确立了基础性的地位就能带来经济繁荣的论点其解释力是相当的有限,无论是市场化改革比中国早的多的国家(如匈牙利)还是市场化改革比中国更加坚决彻底的国家(如捷克、俄罗斯)、还是市场化程度比中国高的多的国家(如东德)或市场化改革比中国更缓慢的国家(如蒙古)都没能实现经济的繁荣而无一例外地经历着转型期衰退(Kormai,Janos,.1992)。如果将转型期衰退归于俄罗斯、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转型期所特有的困难,如国有经济部门效率低下、政府部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扭曲的产业结构等,那么中国与俄罗斯、东欧面临着转型期特有的共同性难题,并且这些难题在俄国、东欧产生了相似的后果,而在中国却结出了繁荣的果实。还有一种人们都很熟悉的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例外地没有陷于转型期衰退,是因为坚持了开放政策,成功地吸引到外资的结果。按这个逻辑,若东欧 、俄罗斯能吸引到大量外资就可以实现经济的繁荣,但东德的案例使这一观点的局限性立刻暴露出来,德国统一以后,仅前五年德国政府就向原东德地区投入了8000亿马克的资金,原东德居民人均3万美元,是我国同期人均获得外资的300倍,(潘永明,1995)并且东德是前社会主义国家中劳动力素质最高、经济化程度最高的“经互会”国家中的“发达”国家,但在转型中同样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而中国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增长是无法用新古典经济学原理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去解释的,因为中国的经济状况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差别很大,如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角度来看,民营经济要大于国有经济,但从国民收入的分配角度看,国有部门的得益却明显多于后者;国有部门一方面为冗员过多大伤脑筋,另一方面又雇佣大量廉价农民工;缺乏购买力的西部贫穷地区物价上涨幅度却大于需求旺盛的富足的东部都市,这时候的经济增长已不再仅仅是个宏观经济问题,它的实现也不仅仅是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所能决定的,而是一个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社会政治过程,这就需要用跨学科的思维来这一问题(程晓农,2000)。 毕业论文
二
比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两次经济繁荣,我们发现,1983年—1988年的繁荣是消费需求推动型的,主要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引起对消费品需求增长,从而引起消费品投资增长进而带动重工业的投资快速增长造成的,但在八十年代末期出现的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城市居民对日常日用消费品需求弹性的相对稳定使上升缓慢的消费需求无法为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动力(马洪、孙尚清,1994),由于我国加工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在需求正常的年份尚且开工不足,只有需求过度膨胀时才能充分开工而有所赢利(程晓农,2000),所以在中国需求增长的减缓或停止对政府和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这样在1990年政府采取了种种刺激经济复苏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最终未能有效地解决消费需求下降、库存增加、加工业衰退等问题,但在1992年奇迹发生了,中国的经济出人意料地进入新一轮的繁荣,这轮繁荣与上次不同,是投资主导型的,1991年—1995年5年间引入外商直接投资1127亿美元,而1985-1990年6年间只引入外资159亿美元(程晓农,1995),这些外商直接投资以港台资本为主,这些投资再加上国内为兴办各类开发区和房地产开发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带动了九十年代前半期旺盛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同一时期国有部门的改革并未取得显著的进展,所以很难将繁荣归于国有经济部门改革的成果,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