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示指性”偏向与汉语言传统的渊源关系.PDF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示指性”偏向与汉语言传统的渊源关系.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示指性”偏向与汉语言传统的渊源关系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示指性”偏向 与汉语言传统的渊源关系 要 英 中国古典的文学理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及演变的 过程中,始终呈现出一种“示指性”偏向,所谓“示指性”偏向, 即文论不是确切地指向确定不移的内容,而是指向内容的氤 氲状态,文论的表达仿佛是一种潜在的符码,需藉文论文本解 读者予以析离,析离出其显符码的状态,从而确定所指 (即内 容),西文的文论姿态则显然与此不同,它呈现出一种语法的 偏向,即以显符码状态出现,是内容偏向;西方文论语法化偏 向,引发了产生了内容化与系统化的文论。(关于能指性偏向 与示指性偏向,是据洛特曼的说法,见艾柯符号学理论》 137-139页所引。)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示指性”偏向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清 晰地体现出来。首先,从作为古典文论“传神之目”的文论范畴 与批评术语来讲,如气、象、兴、神、味、境、韵等文论范畴与批 评术语,它们都作为绵亘悠久历史的永恒性的概念,往往一词 多义而文论家们都不去言明,不加界定,故文义恍惚,要人根 据上下文反复揣摸,追诘其义。其次,对于文论与批评的对象, 多作能指与所指“若即若离”式的形象化描述。如《人间词话》: “‘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已 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 泪试严妆’,殆近之欤?”此外,文论总体形态的散碎,是古典文 学理论示指性偏向在文论整体上的显现。我们知道,中国古典 的文学理论,有着深邃而充实的思想、精致而高雅的趣味。从 总体而言,明显地处于散碎的状态,缺乏体系,呈现为错综缠 结、万绪千头、缤纷陆离的形态,与西方文论所具有的严密性、 逻辑性、体系性相对照,鲜明显露出其对于精严论理、布局周 密、首尾一贯的明显不足。从作为中国诗学开山纲领的“诗言 志”始,至古典诗学终结的“境界说”,其间有着浩如烟海的诗 论、文论等著作,却始终没有出现如康德、黑格尔式的有着严 密而宏大的体系、充满高度逻辑思辨色彩的鸿篇巨制。中国古 典的文学理论,多为感兴式、直觉式、鉴赏式的吉光片羽,它一 闪而逝,宛若兴会所至、妙想天成之所得,表现出极大的片断 性、模糊性、暗示性,与西方文论的整体性、精确性、严密性、科 学性的表达,有着巨大的差异。 追溯引致古典文论 “示指性”偏向的缘由,简单的结论 是:——汉民族缺乏逻辑思辨的好尚,把终极原因指向思维方 式。中西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曾 引起过一些学者们的关注。随着人类对于自身思维方式的思 考与探索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把思维方式的形成渊源追溯到 语言。给予这一思考以巨大的决定性推动作用的当首推20世 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与沃尔夫,他们通过对 与印欧语言大不相同的北美印第安人语言的调查,深入探讨 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提出了令人轰动的“萨丕尔——沃尔夫 假说”。他们认为一切文化都从语言开始并到语言结束。从语 言始,指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会受其语法特性的影响而倾向于 对世界的不同观察,作出不同的估价。不同的语言造成了不同 的观察者,导致了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世界观造就并演化出 与它们相对应的不同的思想体系。他们列举了大量的语言实 例,证明了对于同一事件的叙述,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取舍 和着重,从而规定了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信息。 他们认为,语法范畴的高度普遍化,造就了西方的科学。因此, 人们得出这样的解释:语言对于人的思维有着某种程度的制 约和限制,甚至塑造并制约着人的思维。思维方式从根本而 言,同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许可以这么说,思维问题 是语言的问题。中西文学理论所呈现的不同形态,表现的不同 的思维方式,根本缘由乃在于传统语言思想的不同。西方文论 所具有的逻辑性、分析性、体系性、严密性及中国古典文论所 具有的片断性、模糊性,都可以从不同的传统语言思想中追溯 到根本的缘由。 众所周知,汉民族从远古时代起,便把语言置于人与世界 的总体关系中来考虑,其语言观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有机整体 的宇宙观。古代汉民族认为,语言与人及宇宙、世界之间,是一 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语言与人 及世界是不可分的。不仅如此,在语言与人及世界的三者关系 中,尤其不能舍弃 “人”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庄子·齐物 论》对于人在语言存活中的重要性有着明确的强调:“非彼无 我,非我无所取”,语言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