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pptVIP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1 研究假设与方法 2 主成分分析过程和结果 3 评价指标的选取 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三方面共选取10个指标作为衡量10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5 ] ,分别是:X 1 国内生产总值( GDP ); X 2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GDP ); X 3 表示地方财政收入; X4 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X 5 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6 表示农业增加值; X 7 表示工业增加值; X8 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 X 9 表示生产总值指数; X10 表示工业增加值率。 主成分分析过程和结果 3 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 (1) 首先,调用统计分析软件 SPSS16.0 对上述 10个样本的10个指标进行处理,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对应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及特征向量;然后按特征根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得到主成分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结果: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值为5.721 ,方差贡献率为57.209% ,前三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717% ,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的数值变化就可以基本代表上述10个原始变量的变化。 (2) 从表4可知, GDP、人均 GDP 、地方财政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 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生产总值 指数和工业增加值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 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信息;农 业增加值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三主 成分反映了这一指标的信息。 所以,提取三个主成 分是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所以决定用三 个新变量来替代原来的十个变量。但这三个新变量 的表 达 式 还 不 能 从 输 出 窗 口 中 直 接 得 到,因 为 “ Component Matrix ”是指初始因子 载荷矩阵,每个载荷量表示主成分与对应变量的相关 关系,而主成分分析模型需要的不是因子载荷量而是 特征向量,所以还需将表5中的因子载荷量输入数据 编辑窗口,然后利用“主成分相应特征值的平方根与特 征向量乘积为因子载荷量”的性质来计算特征向量 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 (3)提取三个主成分是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所以决定用三个新变量来替代原来的十个变量。但这三个新变量的表 达 式 还 不 能 从 输 出 窗 口 中 直 接 得 到,因 为“ Component Matrix ”是指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每个载荷量表示主成分与对应变量的相关关系,而主成分分析模型需要的不是因子载荷量而是特征向量,所以还需将表5中的因子载荷量输入数据编辑窗口,然后利用“主成分相应特征值的平方根与特征向量乘积为因子载荷量”的性质来计算特征向量。 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 (4)由主成分分析模型计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并 对其进行排名。 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 模型结果分析与总结 4 模型结果分析与总结 4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2 3 1 经典区位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新经济学理论 3.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进程 3.1 国外研究进展 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二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至今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主要是对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的阐述,产生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经典区位论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关注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的研究。从注重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进入到新空间经济学时期,研究重点立足于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通过对集聚的空间格局研究,认为区域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是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需求的相互作用等。 3.1 国外研究进展 3.1.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进程: (1)经典区位论:在19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100多年内,德国学者先后提出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论。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性理论,奠定了研究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在19世纪初期,杜能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是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基础性理论成为考察现代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理论模式。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通过运输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布点的基础网———区位三角,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进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计算,进一步推导出区域工业活动空间分布模式,从而揭示了工业经济空间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机制,把区位理论由农业扩展到了工业。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地区的城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