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转喻和隐喻x介绍.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相似有物理的相似性和心理的相似性之分。相似性还有程度的不同。    物理的相似性可以是形状、过程或功能上的一种相似,心理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人或听话人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如“幸福为向上,伤心是向下。”)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存在其中。再如具体内容之于历史框架如“肉”之于“骨架”,这是功能上的相似(物理相似性)。    比喻可以没有客观的相似点,但至少得有心理相似点。        比喻可以就一点相似来做文章,但并不妨碍本体与喻体间有多点相似。    比喻与比较都是拿两种事物进行对比寻其异同。比喻着眼于“同(似)”,比较着眼于“异”。同和异都是人的主观界定,虽然有客观的同异基础。就认知心理来说,异类事物之间的同与同类事物之间的异是两种图像,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反,同类事物的同和异类事物的异作为背景知识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客观存在,这种同和异人们一看便知,虽然可能不会精确地描述出来,但人们潜意识中觉得不用区分,而是一种经验或知识的积累或堆砌。而这种背景知识无疑成了比喻和比较  的共同前提。这也应该是比喻要异类比较要同类的心理依据。    比较可以是异类事物间的比较,只要有比较点。(吕叔湘)    钱钟书:“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读拉奥孔》)    判断同类不同类,主要取决于观察角度:    庄子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莱布尼茨:世上无两片相同的树叶。     三、语言运用中比喻使用的普遍化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建立于研究人类将事物范畴化(categorization tendency)和原始模式化(prototyping tendency)的倾向。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会把它们按照我们理解的范畴归类;在归类时会把常见的特别事物当作原始模式作为归类的依据。我们认知的事物包括具体和抽象的东西以及在特定环境中观察的事件和状况。    在对事物理解归类的过程中,我们一种常有的行为是把某些事物比喻做常见的模式化的事物。    比如,我们已归类的四足动物中,常提到的动物又分成猫,虎,狗等。我们将它们范畴化和模式化后,也个别给了它们一些如“温驯,凶猛,忠实”等特质。在形容人有这些相似的特质时,就运用比喻描述:“她温驯如猫”,“苛政猛于虎”,“他是个忠实的走狗”等情况。比较形象化地表达了我们的意思。因为“温驯,凶猛,忠实”等观念是很抽象的,但是我们对猫,虎,狗等模式化的过程已给它们个别赋予了这些特质,所以这些比喻就很恰当地形容了我们的想法。    1、感觉好坏当作空间上下的认知    好的感觉应该包括很多正面的观念,诸如喜悦,尊重,获得,接近等情况,而坏的感觉则应该包括失意,轻视,丢失,离开等情况。 “上”的广义观念应该包括“高,起,着(zhuó),住”等词以及它们的含义,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地解释下面这些反面词义的相似地方:像“狗眼看人低,看不起人,看走了眼,骂开,忘掉,丢掉”等。这种以“上下”为“好坏”的含义在其他语言中也有。我们从英语中也可以看到类似“上下”的比喻,如“look up”(尊敬)、“look down”(轻视)。    如果我们查词典,就会发现有很多包含“上”或“下”的词汇;它们“好坏、正反”的含义,仍然同上面所举的说法相当一致,如“上轨道,上脸,上路,上荷包,向上心”等都有“乐观,得到”的含义,而“下脚料,下坡路,下三烂,下一肩”等说法却有反面的“蔑视,不乐观”的含义。当然,我们也可能发现有相反的例子,如“上刀山”并不是好事。不过这主要是因为“刀山”的缘故,不是“上”本身有坏的含义。我们也会找到像“下台阶”的例子,表示走出困境;那是由于“台阶”本身象征出路。如果说“下台”,就可能表示丢失职位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发现感觉的好坏比喻作空间的上下,在汉语和其他语言中的表现相当一致。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    (1)我们这次开会从香港开到昆明;每天从早上开到下午。    (2)开会后又安排旅游,在时间上最上算;夫妇两人一起旅行是上策,单独旅行是下策。    在第1句中“从早上开到下午”这种时间变动的说法,很明显地是“从香港开到昆明”这种空间移动的比喻。第2句子中空间的上下观念使用在“上算,上策,下策”等词里,明显地表示了事情的好坏。这两句说明了空间常常被运用在比喻中。只是很多比喻不一定这么明显。    2、上下类补语搭配内外向动词的认知    我们依据动词内外向的性质和补语的搭配关系可以将一些常用补语分成两类:    (1)上,出(来),到,着,见,成,住等;    (2)下,起(来),走,开,掉,破,坏,死,光。    这里动词的内外方向主要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