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育认同建构中的积极关注与参与体验.pdf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9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FAidon) No.19 2011
德育认同建构中的积极关注与参与体验
乔瑞红
摘要:传统德育侧重于道德知识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接受程度.导致了知行不一的现象。德育认同需要着眼于学
生内心的认可 德育教学应该在“灌输”理论知识之后.加强“解惑”的环节.注重“积极关注”和“参与体验”。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德育认同;积极关注;参与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1)19—0191—02
作者简介:乔瑞红(1978一),女,河南濮阳人,硕士,河南职工医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教师,河南省青少年19题研究中
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青少年问题。
收稿日期:2011-08—12
德育是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历来为国 果的一种技术 20世纪5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哲学
家和社会所重视。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快速发展.传统 理念的兴起.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的德育模式已逐渐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德育 Rogers)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建立了“以人为中
授课实效难以保证 建构时代条件下的德育认同已经 心疗法”.提出对求助者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取得良好
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多方探索的问题 德育认同最终需 咨询(治疗)效果的条件之一。由此掀起了心理学的
要着眼于学生内心的认可.才能实现道德行为的社会遵 “第三思潮”,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德
从,因此,学校德育教学可引人心理疏导的一些技巧。 育的“解惑”.需要吸收“积极关注”的合理内核。
人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建设性,这是积极关
一 、 传统德育模式的灌输误区
注的理论前提和假设 在德育过程中.积极关注的实
长期以来,传统德育以德育教材为载体、以课堂 质是对受教育者尊重.相信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选择
授课的教与学单向知识传递为模式.强调德育知识讲 的方向是倾向于符合社会价值要求的。在德育过程
授.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接受程度,以致于学生道德 中.施教者应该更多的去欣赏受教育者价值观念中合
状况出现了较明显的知行不一倾向 批评和反对“灌 理的、正向的方面,理解和接纳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
输式”或“填鸭式”德育的声音此起彼伏.学校德育课 文化背景.避免对受教育者的不合理的道德认知进行
程改革也历经波折与争议。实际上,德育的灌输是不 直接的负面评价
可能回避的.传统德育的失误.并不在于德育知识是 首先,施教者在德育过程中要保持乐观的、积极
否应该“灌输”.而是在“灌输”之后教育者的后续工 的教育态度.要相信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都是积极
作 换言之.德育知识的灌输是德育的起点而不是终 的、向上的,都是愿意提升自身德性修养的。这是积极
点。哲学家弗洛姆认为:“课堂上的道德内容并没有融 关注的前提 德育认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互动
为他们自己思想的组成部分.也谈不上丰富和扩展他 交流的过程.如果施教者本身就认为受教育者属于
们的思想.甚至在学生的心湖中不泛一丝涟漪 ”…这 “朽木”,那么,在教育过程中言行举止难免敷衍了事、
一 观点也反映了中国德育的现状。韩愈说:师者,所以 苍白无力.导致交流不畅甚至阻塞.德育认同不可能
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我们将德育过程分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