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pdfVIP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pdf

挑战、批判与反思: 解读当代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 顾丽梅 提要: 自20世纪末期进入信患社会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亦或发展中国 家,“公共参与”的需求都不断“膨胀”。本文认为其动因在于:教育、信息技术、民主行政的需要, 产生了所谓“新公共参与”。之后文章分析了新公共参与产生的社会背景;新公共参与与传统的 参与理论之差异与共性;为什么公民与政府官员都“不喜欢”公共参与。此外,文章还指出新公 共参与主要倡导与强调的是公共参与不仅分享政府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分担政府的责任;在此 基础上又进一步剖析了对于新公共参与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关键词: 新公共参与 政府管理 民主行政 作者顾丽梅,女,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上海200433) 能。更多的公民介入到信息流通的领域,破坏并削弱 一、“公共参与”膨胀的动因 了作为中央集权的决策制定的基础——打破了对信息 地集中控制。“越来越多地工作在公民的参与中得到 (一)新公共参与的动因之一:教育 解决——或者无法解决。越来越多地决策是在广泛咨 正如西方学者克莱夫兰(Cleveland)所说,导致公询的基础上制定的——如若不然,作出的决策则得不 共参与需求增长的原因是教育。当公民接受了更多的 到支持与贯彻。”① 教育,他们的参与意识就不断地增长。他们需要更多地 (三)新公共参与的动因之三:民主行政的需要 参与那些影响他们切身利益与生活方式的决定,参与 一般而言,制度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总是严重地滞 到政府的决策中来。教育是导致人的自我意识和认知 后于社会广泛变革的过程。传统科层制时代的社会结 提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增长的主要 构已经不太容易适应新的信息时代,也不适应权威共 原因。 享的社会。用本佳明·巴伯(BenjaminBarber)的话 (二)新时期公共参与的动因之二:信息技术 说,政府曾经提供的只是一个最脆弱的民主,而现在多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的传播 元化的社会需要强大的民主机制:“强大的民主是共享 过程。电脑的普及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技术 参与式民主模式;确切地意义是,参与式民主模式强调 使更多的人接受更多的信息和通过网络参与成为可 地是公民自治而不是以公民的名义为代表的治理模 -本文受到了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服务型政府治理创新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2007BZZ001)。此外还受到了教 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信息技术大都是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的资助,项目批准号:05JZD00023。 ①Cleveland,H.“The OTItheGlobal Administration TwilightofHierarchy:SpeculationsInformationSociety”,Public Review,1985,Vol 45,P.192. 一116— 挑战、批判与反思:解读当代西方的新公共参与理论 式。并不需要公民在每一层面每一案例中都直接参与 行政体系的功能产生威胁甚至导致其功能障碍……他 治理。而是能够常常参与政策制定,尤其是在一些影响 们质疑公共参与,认为:如果允许非政府组织、公民个 国计民生的政策制定领域中有公民的直接参与,以及 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出决定性的声音,就会使 重要的权力资源能够得到适当地配置就足够了。”①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