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ppt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

第二章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组成的方法: 1、地球物理: 依据地 震波(P波和S波)在地球 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确定地球内部由若干不 同速度的圈层组成。 地球除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 自表层向内部分三个圈层:地 壳、地幔和地 核。 第一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组成 第一节 地 球的圈层结构和组成 一、地壳的结构与组成 (一)大陆地壳 1 大陆地壳的结构 大陆地壳一般以地震康拉德面为界划分 出上地壳和下地壳。 ① 上地壳 P波速度多为5.8-6.4km/s 相当于酸性火成岩和酸性变质 岩的波速。 但根据地表岩石加权计酸的平均 化学成分接近花岗闪长岩。 ② 下地壳 康拉德面到莫霍面 P波速多介于6.5-7.2 km/s,满足这一波 速范围的岩石类型较多,在含水条件下, 温度低于600℃时,主要为基性斜长角闪 岩和角闪岩类;相对干条件下稳定的岩 石类型为麻粒岩和石榴石粒变岩,大于50 公里范围内,则以榴辉岩相岩石为主。 目前研究结果倾向于: 下地壳的平均化学 成分相当于偏镁铁质的中性岩。在不同构 造背景下,岩石组合可有较大差别。 大陆超深钻探成果表明,上下地壳之间岩 石组合并无截然的界面,而是复杂的交错 和渗透关系。 第一节 地 球的圈层结构和组成 2 大陆地壳的化学组成 目前常采用两类方法计算地壳平均成分 (1)用细碎屑沉积物代表陆壳平均成分 (2)用地表各类岩石的加权平均成分,按一定的陆壳结构模型计算平均地壳成分。 不同陆壳结构模型计算出的大陆平均地壳成分存在一定差异。 研究地壳组成的意义 研究地壳平均成分的意义: 地球演化进程与能量衰减 原始地壳成因 上下地壳演化过程、地壳生长、地壳物质的再循环、底侵、拆沉作用等。 第一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组成 (二)大洋地壳 1、洋壳结构: 现代大洋地壳厚度约5-10公里 洋壳剖面:远洋沉积物→洋底玄武岩、席状岩墙群→辉长岩+超镁铁堆积岩+地幔橄榄岩。 洋壳的地球物理特征 (1)海洋沉积物P波速度2.0km/s (2)玄武岩和席状岩墙, P波速度4.5- 5.5km/s 密度2.55g/cm3. (3)辉长岩和超镁铁堆积岩平均厚5km P波速度6.5-7.1km/s 密度2.88g/cm3 (4)莫霍面以下为变形橄榄岩 P波8.1km/s 密度3.33g/cm3 2、洋壳化学组成 洋壳以拉斑玄武质成分为主体,化学成分 中碱金属含量低,K2O仅为陆壳的1/7 比陆壳贫硅、碱金属,而富镁铁。 洋底热水沉积作用极其发育,是许多金属 成矿的重要场所。 二、地幔和地核 (1)400公里P波速不连续面 地幔过渡带顶界 (2)670公里P波速不连续面 上地幔底界 (3)2900公里P波不连续面、 S波停止传播核幔边界 (4)2900-4640公里P波为8.1-8.9 km/s S波不通过 为流体状态的外核 (5)4640-5155公里P波增大10.4 km/s 流体外核和固体内核的过渡层 (6)5155-地心(6371) P波速度增大为11.0-11.3 km/s 地核以Fe Ni合金为主 含少量Si=7.35% S(2.30%) O(4.10%)等轻元素 三、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的不均一性 现代地球物理研究表明,地幔存在横向和垂向的不均一性。 1 古老地台 地幔顶部波速大 达8.2-8.3 km/s 岩石 圈地幔厚度大 软流圈极弱或不存在 2 年轻地台 地幔顶部波速为7.9-8.1 km/s 具有正常软流圈 3 大陆裂谷 地幔顶部波速接近8 km/s ,软流圈波速低 厚度大,整个岩石圈都薄,出现大量玄武岩 4 年轻造山带 地壳厚,岩石圈地幔薄,出现巨量花岗岩。 (五) 地幔中的相变 实验表明: (1)约330公里处,地幔组成中发生辉石(含量29%)向石榴石结构转化(密度增加2.5%),约370公里,橄榄石(含量55%)向尖晶石-β-M2SiO4转变(密度增加,由3.38 g/cm3增大到3.63g/cm3) (2)670公里不连续面出现方镁石,斯石英 并发生石榴石结构向钛铁矿转变,尖晶石和β相镁硅酸盐向钙钛矿结构转变,岩石密度增大 (3.63增大到4.03 g/cm3) (3)1000公里深矿物转化为比复杂氧化物更致密的相(冲击实验外推结果)。 (六) 地幔岩模型 实验结果证实地幔中速度不连续界面主要是相变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化学界面,支持了地幔岩的模型思想。 (1)橄榄岩地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