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研究(2010.6.10).ppt

  1. 1、本文档共1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受众研究(2010.6.10)

受众研究 主讲人:毛晖圆 rebeccamao@ 导 论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受众:audience,又译为受传者、接受者,就是接受信息的人。 二、研究目的 通过了解受众来实现更好的广告传播效果 。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受众:内涵与变迁 第二章 受众的角色、特征、类型与权利 第三章 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第四章 受众的心理 第五章 受众的选择机制 第六章 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 第七章 受众的反馈 第八章 意见领袖 第九章 受众研究的方法 第十章 个案分析 四、学习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具体案例讨论。 五、书目 1、《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受众研究读本》,罗杰·迪金森等编,单波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版; 3、《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周爱群、胡翼青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郑兴东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5、《受众经济学》,菲利普·M·南波利著,陈积银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6、《受众为王——数字时代的电视频道品牌营销战略》,杨华钢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7、《电视受众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8、《电视看客——调查中国电视受众》,张同道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9、《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一种信息查询的研究范式》,巢乃鹏主编,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0、《大众传播理论解读》,张慧元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2、《传播学原理》,张国良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第一章 受众:内涵与变迁 第一节 受众的历史 第二节 大众社会与早期传播理论中的受众观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社会理论 1、礼俗社会与大众社会 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分界点 2、大众社会的结构 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广泛的大众,另一方面是少数权力精英。 (二)大众 1、与社会初级群体、群集和公众的区别 2、特点 (1)规模的巨大性 (2)分散性和异质性 (3)匿名性 (4)流动性 (5)无组织性 (6)同质性 第三节 受众观念的演进 一、被漠视、被操纵者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 (一)、“魔弹论”的受众观 (二)、原因分析 2、有限效果理论的受众观 1960年 约瑟夫·克拉帕 (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强化 (3)、大众传播使人们的态度改变需要两了条件 :一、二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生理心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 (二)、在60年代以后,受众作为权利主体得以崛起。 三、文化批判学派的新视角:接近受众本质 接受研究 一方面,它更直接注意到受众在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 另一方面,文化研究学派也同样关注文化所体现的权力关系。 第四节 国内受众观念变化的情况 一、近代报纸发展早期的传统观念 二、解放后到70年代末的凝固时期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渐变 四、20世纪90年代后的市场时期 第二章 受众的形貌 第一节 受众的角色 1.媒介产品的消费者 2.传播符号的“译(解)码者”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斯图亚特·霍尔 “受众解码的三种形式” 3.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4.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第二节 受众的特点 一、从人口学的角度看,受众具有四个特点: 1、众多性 2、混杂性 3、分散性 4、隐匿性 二、从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 1、自在性 2、自主性 3、自述性 4、归属性 第三节 受众的类型 一、根据社会角色分类 二、根据受传行为分类: 1、预期受众、 2、现实受众 3、潜在受众 三、根据受传的自觉程度分类: 1、有意受众 2、无意受众 四、根据受传的动机分类: 1、主智受众 2、主情受众 五、根据受传的心理地位分类: 1、俯视型受众 2、仰视型受众 3、平视型受众 第四节 受众的基本权利 一、选择权 二、知情权 三、表达权 四、反论权 五、监督权 六、隐私权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 公众人物包括党政高级官员、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影视明星、体育明星、著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劳动模范、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等等。 底线:1、身体隐私 2、私人空间 3、私人信息 第三章 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第一节 个人差异论 1946年 霍夫兰,197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