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探究”这一子领域是以“探究”为核心的,它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方法。正是通过科学探究,儿童经历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体验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 直觉行动思维方式有两个特点: 一是:直觉行动思维依赖于具体事物(一定的情境) 二是:直觉行动思维依赖于动作(离不开儿童自身 的行动)举例 婴幼儿洗澡 思维只在动作之中进行。 如:2+3=5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实际上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事物表象,如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或者2个手指加上3个手指,再数数结果是5个苹果或手指才算出结果。 综上所述,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水平,在整个幼儿期内,思维的特点又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体现了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 幼儿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人称:“思维的体操”其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而运用具体形象的多种形式与方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影响着幼儿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因而,我们要从“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入手,来提高制约幼儿学数学兴趣的因素,?从“以生活中数学”来诱导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如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 幼儿将已有的数学经验运用于实际问题情境 中,并进行思考、分析和推理。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检验幼儿是否掌握数学知 识和经验的重要标志。 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 无处不在 手套配对 比高矮 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和数量关系 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是伴随性目标) 强调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去理解数学、运用 数学,不能脱离实际情境 (珠心算) (二)案例分析 阅读案例1思考: ①案例中幼儿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和 经验如何? ②结合案例反思当前存在的对幼儿数 学学习与发展的价值追求方面的问题 是什么? 数学案例分析: 在一所幼儿园,我看到大班的教室里墙面和黑板上张贴着很多加减法算式,老师说,孩子们已经完全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但当天给我们看的是一个操作活动,孩子们用瓜子皮,玉米皮,小棍,豆子等,粘贴妈妈的头像。我问身边的一个男孩:“你知道3+5等于几吗?”孩子立刻回答“8”。我又问“那3+8等于几呢?”孩子也很快回答“11”,此时老师走过来听我们的谈话。我接着问:“你看你粘贴的画,这个妈妈的左边眉毛用了几个瓜子皮?”孩子从左到右用手指着数“1,2,3,4,5。5个。”我又问“右边眉毛用了几个瓜子皮?”孩子再一次从左到右用手指着数“1,2,3,4,5。5个。”“那么,两个眉毛一共用了几个瓜子皮?”孩子用手指着从左到右数“1,2,3,4,5,6,7,8,9,10。 10个。”我便回头问老师:“你看出什么问题来了吗?” 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经验 掌握了10的基数概念 没有真正掌握加法算式的意义 不能应用所学的数学解决相关的问题 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儿童的数学学习和发展的期望经常会过高 过于注重表面的“教”的结果、轻内在的“学”的 过程 脱离生活和实际问题 阅读活动案例2思考: ①此活动在目标、途径、方式上哪些方面符合 《指南》的要求? ②教师提供了哪些支持? ③幼儿在活动中是如何学习的,其思维发展有 什么特点? 案例:《数柿子》 说起数数,我们班的孩子能一口气数到100,而面对满满一箱子的柿子,孩子们似乎乱了章法,他们急于得到结果,蹲下就各自数开了,捡最大的往自己跟前拿,一边拿一边大声的数1个、2个、3个…… 数着数着互相就有了干扰:丁文数到7的时候,李宇一个劲说9,丁文生气的说:“你小点声,我都数不了了。”王莹着急的叫张泽:“等会儿,这几个我都数过了,你怎么还数呀?”张泽说:“我不知道,咱俩的都混一块儿了。”我看时机已到,是引导孩子们想办法解决互相干扰问题的时候了。于是我大声的问:“怎么样,数清楚了吗?柿子到底有多少呀?”“没有”显然孩子们的情绪受到了影响。“为什么哪?”我接着问,“因为他老给我捣乱,我老数不对。”“因为人太多,挤在一块儿都混了。”“谁有办法把柿子数清楚?”听我这么一问,孩子们渐渐地安静了,认
文档评论(0)